几类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问题研究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tyzhaox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多智能体系统的协调控制在无人机编队、自动公路系统调度、卫星姿态控制、空中交通管制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多智能体系统协调控制问题受到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们的极大关注。一致性问题是多智能体系统协调控制的基础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系统与控制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本文应用图论、Lyapunov稳定性理论、脉冲控制理论、线性矩阵不等式等分析工具,对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问题展开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绪论中对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问题的早期研究成果。随后,分类对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简要的介绍了 一致性研究使用的主要理论工具。最后给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2、研究了带随机干扰和参数不确定性的多智能体系统在脉冲控制下的领导跟随一致性问题。考虑到脉冲信号大多是不均匀的,我们引入了平均脉冲间隔的概念来刻画非均匀脉冲信号。为使系统达到一致,我们提出一个脉冲牵引控制协议,在该控制协议下基于平均脉冲间隔,得到了保证系统达到一致的充分条件。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验证了所得结果比基于最大或最小脉冲间隔得到的一致性条件具有较小的保守性。3、研究了具有时滞的随机多智能体系统在脉冲控制下的一致性问题。首先,为了使系统达到一致,我们设计了一个在固定拓扑条件下的脉冲控制协议。然后,基于平均脉冲间隔、比较原理、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脉冲控制理论,得到了在非一致性脉冲控制输入下保证系统达到一致的两个充分条件。4、应用Razumikhin方法对具有时滞与随机干扰的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为了节省控制成本,提出了一个脉冲牵引控制协议。基于Razumikhin方法、Lyapunov稳定性理论、Schur补引理、Ito微分公式等理论工具,得到了在脉冲控制输入下保证系统达到一致的充分条件,并以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给出。5、研究了固定拓扑和切换拓扑条件下的离散多智能体系统分组一致性问题。考虑到入度平衡等假设条件的局限性,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分组控制协议,该协议即考虑了分组内智能体的影响又考虑了分组间智能体的影响。为使系统达到分组一致,对每个分组设定一个目标智能体。在提出的分组协议下,利用图论、矩阵分析和Lyapunov稳定性理论等工具,分别得到了固定拓扑和切换拓扑条件下的保证系统达到分组一致的充分条件。6、分别讨论了具有时滞的离散和连续多智能体系统的分组一致性问题。我们设计了两个新颖的控制协议。通过频域分析和圆盘定理,得到了两个保证系统达到分组一致的充分条件。最后,仿真结果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正>近2年来,天津市蓟县桑树病虫害危害比较严重,种类不断攀升。据蓟县虫情测报点调查,危害较重的病虫害有20余种,这些病虫害对桑树的生长、结果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做好
DNA复制的精确调控对于维持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具有重要作用。DNA复制的调控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在空间上,真核生物DNA复制起始于基因组上不同复制原点,并受到染色质
水文水资源研究工作是国家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自然环境保护以及人类社会稳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近年来,相关科研团队对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之间的
针对现今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污水处理厂大多采用灵活性差的定时控制策略的现状,建立实时控制策略强化SBR工艺的性能,提高低温条件下的系统稳定性.采用体积为8.8m3的中试SB
预算管理凭借其计划、控制、激励、评价等综合管理功能,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手段。将业财融合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运用融入预算管理,能进一步发挥预算管理的功能和作用。
以枯草芽孢杆菌(ATCC6633)的孢子作为难灭活微生物的代表,研究了消毒剂浓度和反应时间的乘积值(CT值)、pH值、温度对臭氧灭活水中芽孢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关灭活反应的动力学特
随着融资证券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途径呈现出多样化格局。如何结合市场情况和企业自身发展情况选择多渠道、低成本的融资方式,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是企业经营
在高职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也是高职教育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提升高职学生思
本文主要研究定常可压缩理想流体在射流和管道流中的运动情况,考察了疏散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疏散波在自由边界和固定边界上反射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区域内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故事新编》是鲁迅在创作中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这三个阶段里,鲁迅的思想由最初的激愤转入深沉的挣扎到最后发现和树立中国的脊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