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史、思的融合与失衡——当代文学的一种反思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7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其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留下了各自的遗憾和教训。十七年文学的史诗情结基本上是生成于一种狭隘而机械的历史意识。新时期文坛竞相争辉的新潮文学创作,在自觉避开了致十七年作家群体受挫的历史意志的陷阱之后,却往往不自觉地走进西方现代派文学所设下的形形色色的“主义”的迷宫。优秀的文学创作离不开明确的历史意识和哲学思想的深厚基础,但诗、史、思必须形成有机融合,而不能是简单的相加或拼贴。史,应是以“历史合理性”原则为基础的历史意识;思,即“究天人之际”,是“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其有机融合的前提是史、思因素应遵循并强化文学创作的内在特性;其结果应是史、思消融于诗之中。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总是不同程度地体现出诗、史、思的有机融合。缺乏人文关怀的自觉意识和科学的历史观念,是农业合作化题材和工业题材创作缺乏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取材于历史和家族而取得明显成就的某些小说创作,大都能体现出作家独立的史、思的认知基点。无意在“认识你自己”方面做深入开掘的历史题材创作,则难免流于表面的历史进程的记录,或者使英雄主义的颂歌沦为肤浅的复仇叙事。某些闪耀着人道主义光辉的作品,却由于其思想方法的局限而表现出一种人道主义的不彻底性,难以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主题的突破。新潮文学创作的缺憾,往往表现为虽不乏深刻的人本探究或叙事方式的审美探险的投入,却未能与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与现实关系中人的存在的复杂形态和丰富的情感世界的体验相融合,以至于作品缺少文学之为文学的形象世界的生动性和实在人生的鲜活性可感性,或者忽略了“人融化在世界万物之中”状态下的更为复杂的内在精神波澜。有的作家却将90年代市场经济初潮期的历史积极因素,市场关系中的人的意识的自觉等,简单地类同于西方某些哲学家鼓吹的“人的全面异化”等。当代作家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这种提升只能在诗、史、思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得以实现。
其他文献
苏童是新时期以来优秀而且重要的小说作家.在该论文中,笔者试图紧扣住苏童小说文本,分上、下篇来归纳、论述苏童小说意味和形式上的特征,力求对苏童小说作出全面、整体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