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是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一种现实选择。小城镇一方面是城镇体系的末端,另一方面是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集聚基地。长期以来发挥着连接城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依然面临着诸多新的困境和问题。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实践和反思,提出在新型建设模式指引下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的研究。在浙西南山区的实践为实践案例基础,为全国小城镇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本文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对国内外城乡发展历史和理论的进行充分研究,将“建成环境”与“人居环境”及“历史环境”进行对比分析,阐释本文的研究重点建成环境是包含建筑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社会生态系统。通过对“新陈代谢”、“有机更新”、“城市复兴”与“同源设计”等的研究,总结出城乡属性的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策略理论框架,其中包含整体性策略,综合系统规划体系,开放式工作程序与循序渐渐的工作方法,以此补齐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的理论框架短板。在更新策略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充分分析相关小城镇实践案例,总结出从建成环境类型划分的人为创造要素主导与自然进化要素主导的两类更新策略,以及从区域集群到个体到片区到片段到节点到细部的多尺度细分可持续更新策略。提出规划-设计-施工-评价的环形实践体系,并选取浙江西南山区案例进行使用后评价实践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各层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模糊分析法对各层级选取的案例进行计算,各方面反馈均较好,但在绿色节能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提出更切实的更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