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北方地区一个村落社会村民人际交往关系的田野调查,来探讨并展现具体村落社会人际交往关系即后文所定义的概念“共事圈”的构成以及村民在关系网络内的生活样态。同时,进一步探析村落社会人际交往关系的特点及随着村落社会的不断变迁,人际交往关系与关系网络内村民活动发生的变化。在笔者所考察的村落社会中,村民用“共事”一词形容彼此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而通过这种方式所建立的人际交往范围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圈子。结合村落社会特定的生活情景和用语习惯,本文运用能够体现地方性方言特色的词汇将这种人际交往关系网络定义为“共事圈”。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田野地点的“共事圈”以及圈内的村民活动进行调查研究:一是“共事圈”关系网络概念的含义及其构成。首先,详细阐释“共事圈”概念的含义。“共事圈”是根据村落社会村民日常生活的情境总结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概念,在具体的村落社会中本是指村民之间人际交往的范围。其次,细致分析和论述“共事圈”关系网络的构成,并重点叙述其所涵盖的村落社会中村民具体的社会关系及其组成成员。二是“共事圈”内村民活动的类型。村民活动打开了“共事圈”这一阀门,使得处于关系网络内的成员开始积极交往起来。在文中,笔者主要介绍了“共事圈”内的婚礼、丧葬、生育庆典、考学庆祝、探访病人等几种类型的活动。三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村落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共事圈”关系网络以及“共事圈”内的村民活动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村落社会的“共事圈”关系网络具有相当的单一性、封闭性,其最基本、最主要的构成乃是血缘关系以及因血缘关系而延伸出去的地缘关系,因此决定网络成员分布差序的最主要标准就是血缘关系的远近。然而随着村落社会的变化,当前村民的社会生活开始进一步扩展到村庄之外,以同学、朋友为代表的自致性、外部性、非亲缘性共事关系在村落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并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村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物质金钱观念逐渐代替传统的感情观念,当前村落社会共事关系网络中的活动越来越忽视情感因素而更加重视礼金消费,村民在共事关系中的礼金支出逐年攀升。四是总结和探讨“共事圈”与村落社会结构的关系,并进一步思考和讨论村落社会“共事圈”这一人际交往现象。笔者认为“共事圈”不仅是村落社会的一种传统,同时也可以看成是村落社会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自发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和规则。而且,“共事圈”内的村民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村落社会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