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荧光成像和增强Micro-CT成像评估口腔鳞癌切缘与淋巴结状态的应用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g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尽管OSCC治疗理念不断改进,其5年生存率依然不足60%。局部区域复发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准确评估OSCC外科切缘和淋巴结状态是减少局部区域复发的重要举措。尽管术后病理检查是评估OSCC外科切缘和区域淋巴结状态的金标准,但是受限于取材、工作量等因素,病理检查存在假阴性可能。随着技术发展,NIR成像和Micro-CT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基于ICG?的NIR成像可以通过术中实时定位肺癌等肿瘤原发灶,辅助术者对肿瘤原发灶的切除,Micro-CT成像则在评估乳腺癌和肺癌的离体原发灶标本外科切缘状态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引进了基于ICG?的NIR成像技术和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技术,探讨两种方法评估OSCC外科切缘和区域淋巴结状态的可行性。一、近红外荧光成像和增强Micro-CT成像评估口腔鳞癌切缘状态的应用研究【目的】OSCC外科阳性切缘是导致其局部复发和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传统病理检查由于无法对OSCC肿瘤离体病灶进行整体评价,导致阳性切缘的漏诊,并引起局部复发。OSCC切缘的准确评估是降低局部复发的重要举措,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ICG?的NIR成像和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技术评估OSCC外科切缘状态的可行性。【方法】(1)基于ICG?的NIR成像技术:首先通过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通过模拟OSCC手术切除不彻底过程来评估基于ICG?的NIR成像在检测残余肿瘤的可行性,并评估肿瘤检测体积的极限。其次通过临床试验,进一步探讨该技术评估OSCC切缘状态的可行性,并比较NIR成像显示的肿瘤边界与肿瘤病理边界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比较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体外ICG?摄取的差异,分析肿瘤细胞主动摄取在ICG?蓄积中的作用。(2)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技术:在课题组前期对兔正常舌体组织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的基础上,收集OSCC离体肿瘤标本,通过评估Lugol’s iodine染色对OSCC离体肿瘤标本收缩程度、Micro-CT成像质量、及后续病理切片的影响程度确定OSCC离体肿瘤标本最佳的染色参数,并进一步三维比较Micro-CT图像与病理图像的肿瘤范围。最后进一步检测OSCC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糖原含量来阐明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区分OSCC肿瘤和正常组织的相关原因。【结果】(1)基于ICG?的NIR成像技术:动物实验显示基于ICG?的NIR成像可以成功检测到OSCC手术切除不彻底后的残余病灶,且其检测的最小肿瘤体积极限达到了0.5 mm3。临床试验中,基于ICG的NIR成像可以清晰的勾勒肿瘤边界,并辅助判断外科切缘的安全性。肿瘤荧光边界和病理边界范围的比较,显示了肿瘤荧光边界(181.25 mm2)大于其病理边界(95.09 mm2)(P<0.01)。细胞实验显示了OSCC肿瘤细胞较正常粘膜上皮细胞摄取ICG?显著增加。(2)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技术:Lugol’s iodine染色对组织收缩、Micro-CT成像质量和后续病理切片质量的影响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中3%Lugol’s iodine染色12h是临床患者OSCC样本的最佳染色参数。通过比对CT图像和病理图像,可以发现经过Lugol’s iodine染色,Micro-CT成像可以三维显示肿瘤组织的解剖结构。糖原检测和PAS染色显示了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相比,糖原含量更高,是导致CT图像中成像差异的原因。【结论】基于ICG?的NIR成像技术和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技术均可以提高OSCC外科切缘评估的准确性,从而降低OSCC术后复发率,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其中基于ICG?的NIR成像技术具有实时准确的优点,不仅可以在术中辅助手术医生判断病灶切除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指导病理取材,提高病理检查评估OSCC外科切缘的准确性,而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具有三维精细成像的优点,可以通过定位离体病灶中肿瘤组织的空间位置辅助病理切片,从而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二、近红外荧光成像和增强Micro-CT成像评估口腔鳞癌区域淋巴结状态的应用研究【目的】术中和术后准确评估区域淋巴结状态是OSCC患者治疗的关键步骤。本研究拟系统分析基于ICG?的NIR成像技术和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技术在评估OSCC区域淋巴结状态中的作用。【方法】(1)基于ICG?的NIR成像技术:首先利用动物模型模拟瘤周注射ICG?定位OSCC区域淋巴结的过程。随后在临床试验中,c N0 OSCC患者被纳入并分组至静脉注射ICG?组和瘤周注射ICG?组。术中,对在体荧光显影的淋巴结进行荧光信号定量及术中快速病理检测。颈清术后,按照颈淋巴分区分选淋巴结并进行荧光定量及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最后,构建裸鼠足趾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模型,通过阻断肿瘤原发病灶与区域淋巴结间淋巴管引流,来初步探讨经静脉注射时,区域淋巴结内ICG?的来源。(2)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技术:通过构建小鼠淋巴结转移模型初步评估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定位淋巴结转移灶的可行性。随后收集OSCC转移/未转移淋巴结样本,进一步探讨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定位淋巴结转移灶的可行性及其最佳染色参数。通过检测转移/未转移淋巴结糖原含量初步探讨Lugol’s iodine染色的机制。最后探讨超声震荡在加速Lugol’s iodine染色中的作用。【结果】(1)基于ICG?的NIR成像技术:利用动物模型,本研究模拟了瘤周注射ICG?后,行NIR成像定位OSCC区域淋巴结的过程。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静脉/瘤周注射ICG?在体评估区域淋巴结状态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2.5%/75%和98.1%/89.1%。两种注射方式均可以在颈清后筛选出可疑淋巴结提高淋巴结病理检测的针对性,其中静脉注射ICG?优于瘤周注射(area under the curve[AUC]:0.91 vs 0.78,P<0.001)。静脉注射ICG?后,区域淋巴结内ICG?不仅来源于其自身的血管系统,肿瘤原发灶的淋巴引流也占据一部分。(2)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技术:0.5%Lugol’s iodine染色4 h后行Micro-CT成像可以区分裸鼠转移淋巴结中的转移灶和正常组织。对于OSCC患者转移性LNs,3%Lugol’s iodine染色12h的图像效果优于1%Lugol’s iodine染色(TBR:3%vs 1%,1.89±0.10 vs 1.27±0.07,P<0.001)。转移淋巴结中肿瘤与正常淋巴组织的CT成像差异与其糖原含量相关。此外,通过超声震荡,Lugol’s iodine的染色过程可以缩短至2 h。【结论】基于ICG?的NIR成像技术和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技术均可以有效的辅助病理检查评估区域淋巴结状态,减少OSCC患者术后区域复发的可能性。其中基于ICG?的NIR成像技术可以通过预筛选高转移风险的淋巴结,辅助提高病理检查对区域淋巴结检测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并进一步提高颈部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术的准确性,而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技术则可以通过三维离体显示淋巴结的解剖结构,定位淋巴结中肿瘤转移灶,辅助病理检测,降低微小转移的漏诊。
其他文献
产物量子态分辨的反应散射理论能使化学反应得到最严格、最详细的描述。只有精确的产物量子态分辨的理论计算结果,才能够与先进交叉分子束实验所测得的产物量子态分辨的微分截面进行定量比较,进而揭示化学反应的细致的微观机制。一般而言,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求解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反应散射过程,即非含时方法和含时波包方法。对于复杂反应,需要大量的基函数才能精确描述其反应过程,非含时方法难以处理,而含时方法由于其具有更好
一、背景与目的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以及免疫系统异常与CD的发生机制相关。淋巴管异常是CD常见的病理表现,也是CD粘膜水肿及肠道炎症的重要机制。研究发现CD患者肠淋巴管密度增高,且存在淋巴管扩张现象,而淋巴管密度降低可能与CD患者术后复发相关。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抑制Il-10-/-自发肠炎小鼠模型VE
近年来,太赫兹技术因其在高速无线通信、人体安检、生物医学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相较于研究起步较早的太赫兹发射源和探测器,太赫兹调制器,尤其是动态可调器件,尚未发展成熟。太赫兹频段超过了许多半导体放大器和混频器的截止频率,使现有的射频器件在此波段不再兼容。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基于光子学的太赫兹波前调制器件。早期研究报道的由聚合物或者晶体制成的折射或衍射元件具有体积大、功能单一等缺陷,限制
目前第四次产业革命是利用信息化促进产业的变革,其中铁电相关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一。现如今经过百年发展,对传统无机铁电体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但传统铁电存在着制备困难,重金属污染严重等问题,研究热点转向了新型杂化有机-无机铁电体,其中杂化有机-无机铅基钙钛矿(HOIP)材料因其丰富物理,以及在光伏、光电子和压电等领域巨大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甲胺铅碘(MAPb I3)是其中研究最多的的HOIP材料之一
随着全球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传统能源开始出现短缺和枯竭的迹象,在未来已不足以支持人类的高速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被认为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候选者。太阳能光热电站自带储热系统,一天内能实现24小时连续发电,已成为最有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方式之一。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重点关注并开展了光热电站中的关键设备——高温熔盐吸热器的热性能、热应力和其预热过程等相关的研究。首先,本文研究了光热电站的
非常规高温超导机理是凝聚态物理重要的科学问题,其核心在于研究电子配对的成因,而探测超导体的配对对称性以及能隙函数可以反映体系的配对相互作用。对于空穴掺杂的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其具有d波超导能隙,即在动量空间每旋转90度,能隙的大小不变但符号发生反转。人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实验结果证明角度依赖的d波能隙大小,但真正证明其d波相位变化的实验少之甚少。对于铁基高温超导体,s±配对模型是基于弱耦合图像被提出并
学位
受自然界中有机生物体固有自愈合特性的启发,近些年来基于物理或化学策略合成的仿生智能自修复材料已经被广泛研究并且可以有效延长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寿命。由于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微裂纹会迅速扩展成为宏观裂缝而难以修复,因此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发展无需任何外界刺激辅助的室温快速高效自修复体系至关重要。本论文通过对不同类型自修复材料的内在修复机理进行系统地探究以及合适的调控,成功制备得到多种可室温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任务的类型与目的愈加丰富,航天活动的范围日益阔大。按照航天器与地球的距离,大致可将其分为地球附近的航天活动、地月空间的探测以及行星际的深空探测等几个方面,本文从这三个方面中各选取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进行研究:1.本文研究了地球附近空间电推进系统多圈轨道转移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半分析方法来求解与优化电推进轨道转移,降低转移轨道所需的时间与燃料消耗。本文采用春分点根数作为航天器的
硫化铜(Cu2-xS,0≤x≤1)纳米材料是一类重要的、由金属硫族化合物组成的无机纳米材料,具有较强的近红外吸收和优异的光热、光电性能,而且生物相容性好、合成方法简单、稳定性高,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中。然而目前发展的Cu2-xS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还存在以下不足:(1)单独使用Cu2-xS的光热效应用于肿瘤光热治疗的效果有限,导致肿瘤在治疗后容易出现转移和复发;(2)基于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