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认识未来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滨海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碳氮磷动态长期变化过程,本研究以九龙江河口湿地中约1.7 km的潮滩横剖面(高差2.79 m)作为研究对象,对剖面上自高至低不同水位梯度的秋茄红树林(Kandelia obovata)、交错带I(秋茄红树林为主)、交错带II(互花米草为主)、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和光滩的土壤、微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的碳氮磷计量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沿潮滩由陆向海方向上,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溶解性有机磷(DOP)、NH4+、PO43–含量均呈降低趋势。土壤δ13C值变化范围为-27.77‰至-20.52‰,土壤δ15N值变化范围6.7‰至5.92‰,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为植物。土壤NO3–含量在不同植物群落之间无显著变化。(2)沿潮滩由陆向海方向上,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量磷(MBP)含量、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和放线菌(Actinomycetes)丰度、土壤胞外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均呈降低趋势。土壤胞外酶葡萄糖苷酶(BG)、纤维素酶(CBH)活性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最大值均位于交错带II(互花米草为主)群落,土壤胞外酶酸性磷酸酶(AP)也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最大值位于互花米草群落。(3)沿潮滩由陆向海方向上,土壤C:N、土壤C:P、土壤N:P、微生物量C:N、土壤胞外酶N:P呈降低趋势;微生物量C:P、土壤胞外酶C:N、土壤胞外酶C:P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大值均位于交错带II(互花米草为主)群落;微生物量N:P也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最大值位于互花米草群落;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最小值位于交错带II(互花米草为主)群落;微生物氮利用效率(NUE)和微生物磷利用效率(PUE)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值分别位于交错带I(秋茄红树林为主)和互花米草群落。土壤微生物碳限制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值位于交错带II(互花米草为主)群落;土壤微生物磷限制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最小值位于互花米草群落。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微生物养分利用效率、微生物碳限制和微生物磷限制在不同植物群落中有显著差别,而土壤深度影响不显著。沿潮滩由陆向海方向上,随着淹水频率的增加,植物群落发生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丰度下降,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先降低后增加,微生物氮利用效率和微生物磷利用效率先增加后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