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ostcolon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of Lo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stn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不少学者开始用“种族”,“身份”,“流放”,“他者”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概念探索后殖民文学作品。由于大多数后殖民文学作家都有着“流放”或被“流放”的经历,即一种文化流放的状态,其本质为文化身份的“杂合”,是一种文化归属感的失落和民族文化身份的困惑,因此后殖民文学属于多元复合文化产品,它是在两种或者以上文化交汇状态下的写作。结合文化研究理论成果,后殖民主义理论学者发展并提出了后殖民文化身份概念,为后殖民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精准的视角与方法。  基兰·德赛是一位印度裔美国作家,二零零六年出版长篇小说《失落》并获得当年度布克奖和国家书评奖。德赛出生于印度,并在这个曾经有着近两百年殖民地历史的国度长大,十四岁时随家人迁往英国,一年后迁往美国并成为永久性居民。她接受了印度教育、英国教育和美国教育。因此,既是印度国民又是美国永久性居民以及其复杂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德赛是一位典型的后殖民流放作家。以其自身经历为基础,德赛在《失落》中描写了一群“失落”的人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在追求自我文化身份的过程中他们如何迷失了自己。  本文将通过文化身份这一视角分析德赛小说中反映出的文化身份困惑问题,旨在将德赛及其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和学者,更重要的是揭示殖民及后殖民统治给印度及印度人民带来的影响。论文共有五个部分。引论介绍与本研究相关的印度主要文化背景、基兰·德赛和《失落》以及该小说的研究现状。第二章着重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即后殖民文化身份,以及其与后殖民民族的联系。第三、四章通过将《失落》中主要人物分为在印度的人和在美国的人两大类,详细分析了人物的文化身份困惑从而揭示了作家处理自身文化身份的策略。本文结论为:作为一位青年旅居作家,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及理解力,基兰·德赛通过创作小说《失落》发现保持平和心态并不断调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自身文化身份困惑的方法。这对众多仍在不懈努力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旅居作家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