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课题通过回顾性研究,调查慢性重型肝炎(CSH)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证型与临床分期、生化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总结CSH的证型分布特点,探讨中医各证型与生化指标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为本病的临床辨证提供客观量化指标。
方法
通过文献考证、专家咨询、临床观察、早期预调查等,设计病历调查表,对2004年1月~2011年3月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02例CSH患者进行病历调查,记录患者的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等;记录入院时和出院时的症状、舌脉及TBIL、PT、PTA、AST、ALT、ALB、CHE、CHO、AFP、GLU;记录并发症及种类,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情况。随访2009年1月~2011年3月出院的48例患者此次发病后6个月时的情况。
结果
1 CSH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的分布情况
共调查102例患者,男性83例(81.4%),女性19例(18.6%),男女比例为:4.37:1;年龄16~75岁,平均(43.19±12.35)岁;平均病程(21.58±14.78)天。
2 CSH的病因分布情况
在调查的102例患者中,92例为HBV感染后引起,占总数的90.2%。
3 CSH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及病程的关系
性别、年龄在 CSH 中医分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程在 CSH 中医分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肝肾阴虚型的病程与湿热壅盛型和瘀热互结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CSH中医证型与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
各证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壅盛、脾虚湿盛、瘀热互结、肝肾阴虚;各证型的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壅盛型的早、中期发病率与脾虚湿盛型和肝肾阴虚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学分析,湿热壅盛型的有效率与脾虚湿盛型和肝肾阴虚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CSH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的关系
①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的关系
各证型的TBIL、ALT、AST、AL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湿热壅盛型和瘀热互结型的 TBIL、ALB 水平与脾虚湿盛型和肝肾阴虚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壅盛型的ALT、AST水平与脾虚湿盛型和肾阴虚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中医证型与凝血功能(PT、PTA)的关系
各证型的PT、PT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不同证型的PT水平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的PTA水平各组间比较,瘀热互结型和脾虚湿盛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各证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③中医证型与CHE、CHO、AFP、GLU的关系
各证型的 CHE、CHO、AFP 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的GLU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不同证型的 CHE、CHO 水平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壅盛型和瘀热互结型的AFP水平与脾虚湿盛型和肝肾阴虚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 CSH并发症的种类与预后的关系
随着并发症的增多,无效、死亡的发生率逐渐上升(P<0.05),其中 4种及以上并发症的无效率为95.5%。
7 HBV-ACLF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与预后的关系
收集的病历中 92 例为 HBV-ACLF,抗病毒治疗者 70 例,恶化 41 例,未行抗病毒治疗者22例,恶化1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8 CSH中医证型与病死率的关系
通过对42例CSH患者进行随访,经统计学分析,各证型的死亡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湿热壅盛型与脾虚湿盛型和肝肾阴虚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 引起CSH的主要病因为HBV感染,另外药物肝、酒精肝、HCV感染等亦是发展至CSH的病因。随着证型的演变,病程有增加趋势,肝肾阴虚型病程最长。
2 CSH证型分布是符合一定发展规律的,早、中期以实证为主,以湿热壅盛型多见,晚期以虚证为主,以脾虚湿盛和肝肾阴虚为主。提示以实证为主者,治疗效果相对好于虚证。
3 证型和生化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除 GLU 外,TBIL、ALT、AST、ALB、PT、PTA、CHE、CHO、AFP均是客观评价CSH中医分型的重要指标。
4 随着并发症的增多,病死率亦在增加,因此积极防治并发症可明显改善CSH的预后。积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降低HBV-ACLF的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