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科技和市场双重推动下,生物产业已经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决定了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小生物技术企业,在其创业初期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解决这一难点的过程仍在继续,是当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融资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们对生物技术产业融资及其风险资本投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从风险投资角度对中小生物技术企业创业融资,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很少见。本文以创业融资理论、风险投资理论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相关数据,剖析中小生物技术企业创业期融资需求与供给,及创业融资与风险资本等问题,最后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中小生物技术企业创业期的融资需求与供给。本文第3章在一般融资理论框架下,分别对我国中小生物技术企业种子期、初创期的融资需求与融资供给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1)资本市场,特别是风险投资市场对其资本需求供给不足(2)从生物技术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来看,资金投向种子期和初创期相对较少。(3)融资困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相关政策、资本市场和生物产业自身等原因。2.中小生物技术企业创业期的融资与风险资本。本文第4章,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风险投资理论和资产专用性理论,分析了中小生物技术企业创业融资“三高”特征,即高风险性、高度信息不对称性与两种高资产专用性,同时分析了风险资本能够应对其创业过程“三高”特征的一系列对策措施,包括高风险下的分阶段投资、增值服务等、信息不对称下创业融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风险防范与制度建设、两种资产专用性与风险投资的关联性。研究显示:(1)其创业过程中的长周期、高投入和高风险的自身特点决定的“三高”特征是其创业融资困难的根源;(2)风险投资是中小生物技术企业创业融资的最佳途径。3.基于风险投资的生物技术企业创业融资模型分析与运用。本文第5章,引用并分析了企业融资基本模型,及其两种拓展模型,即监控模型、帮助模型,据此对两种投资意愿进行了模型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即使有价值的生物技术项目因不能满足融资条件可能无法有效融资;(2)风险投资家因专业知识能够有效识别项目或创业生物企业的实际价值;(3)监控与帮助能有效提高创业成功概率和减少企业家因道德风险而拥有的私人收益。正是(2)、(3)能有效的改善融资条件,使得一般情况下不能进行的融资变得可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般投资者不愿意投资创业期生物企业、而风险资本愿意投资并能够投资这一核心问题。4.基于风险投资的中小生物技术企业创业融资案例实证。本文第6章,利用“上海凯赛生物产业有限公司”实例,依据上述理论,对该公司创业融资模式进行解析,总结经验与启示。研究表明:该案例较能有效地印证本论文提出的理论观点和模型分析结果,包括中小生物技术企业创业期的信息不对称性与投资风险的不确定性、企业家资产专用性与风险投资的关联性、信息不对称下创业融资风险防范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等。因而,中小生物技术企业的成功融资,一是要预期好、控制好融资风险;二是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5.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本文第7章,总结和归纳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创业融资难——中小生物技术企业自身特点的体现;风险投资——中小生物技术企业创业融资的最佳途径;制度建设——中小生物技术企业创业融资的基本保障。对策建议:发展生物技术企业风险投资,拓宽创业期的融资渠道;推动生物技术企业创业板,规范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发展生物技术企业技术市场,构建创业期的产权融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