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菌株发酵豆粕及其特性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kaka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发酵法可以提高豆粕的利用率,将大分子蛋白降解为小分子肽或氨基酸。因芽孢杆菌具有多种优势,本文以筛选出产蛋白酶的芽孢杆菌出发,并对其产蛋白酶的条件进行优化。筛选出1株高产蛋白酶的菌株枯草芽孢杆菌EM,在发酵时间48 h、温度34℃、起始pH 6.5、摇床转速180 r/min,发现EM菌的酶活最高,可以达到95.77 U/mL,提高率为21.03%。用枯草芽孢杆菌EM进行单菌发酵豆粕试验,虽然酸溶蛋白含量较高7.05%,但是其VBN,杂菌率等也已超标,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引入植物乳杆菌LP01和酿酒酵母菌NJY进行混菌发酵。混菌发酵后VBN和杂菌率有了明显降低,但是酸溶蛋白含量也有所下降仅为6.11%。先接入枯草芽孢杆菌EM和酿酒酵母菌NJY,培养24 h后,再接入植物乳杆菌LP01可以明显提高酸溶蛋白含量,可达到11.53%。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对发酵性能影响显著的因素为麸皮含量、原料初始含水率和接种量;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发酵条件为麸皮含量10.27% ,含水量49.45%,接种量为11.67%,在此条件下,通过验证实验测得产物中酸溶蛋白含量为19.11%。检测了发酵产品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结果表明: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和尿素酶活性都明显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由发酵前2.687 mg/g的降低到0.467 mg/g,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降低了82.62%。尿素酶活性由发酵前0.473 U/g的降低到0.114 U/g,尿素酶活性降低了75.81%。检测了发酵产物各常规成分指标:粗蛋白53.94%,粗脂肪1.89%,灰分7.51%,粗纤维2.36%。发酵产品中总菌的含量为2.4X10~9 CFU/g。
其他文献
路面早期损坏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是管理上的问题,二是工艺和程序问题,三是原来的设计规范和理念跟不上目前整个社会的发展,四是交通量的增加,超限车的增多。
在社会转型期,加强领导文化建设,对保证党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旺发达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领导文化的社会功能在于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对领导行为具有决
《红楼梦》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风俗现象,其中也以生动的笔调描写了一些人物的葬礼,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丧葬礼仪、风俗和观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文简称"住培")是将一名医学生从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推向社会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系统化的学习与实践并存的必经过程。但由于国家实行这项政策的时间较短,国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 ,取消了法官的庭前调查权 ,但依然保留了法官的庭外调查权。这是否违背法官消极、中立原则 ,应该如何定位法官的庭外调查权。文章通过对英美法系和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