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填充柱分离系统中电现象及分离行为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aa939639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毛细管电泳、毛细管液相色谱为代表的微柱分离技术在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在化工、医药、环境、生命科学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溶质在毛细管柱内输运过程中电特性和分离行为的探讨,对于深入研究不同分离模式下溶质的分离机理;建立普适的高效分离方法:拓宽其应用范围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大孔硅胶基质ODS颗粒结构的特殊性,以其作为电色谱分离介质的分离过程中的电渗和电泳行为也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基于Rice-Whitehead关于电渗流的理论模型,建立了用于描述大孔硅胶基质ODS颗粒的电渗流速度的理论模型。与无孔ODS颗粒比较证实,无孔ODS颗粒的电渗流淌度随缓冲液浓度变化规律仅由“Zeta电势效应”决定;而大孔硅胶基质ODS颗粒的电渗淌度对Tris缓冲液浓度的变化规律在“Zeta电势”和“灌流”双重效应的影响下,呈现“拱形”分布趋势。系统分析大孔硅胶基质ODS颗粒的电泳行为,说明了在双电层Zeta电势效应、颗粒内部电渗流的“喷射”效应和电导效应共同作用下而导致其电泳淌度随着缓冲液浓度变化的特殊规律。 通过对填充大孔径颗粒的“灌流”电色谱的分离效率随孔径大小和缓冲液浓度变化的研究发现:在“电渗对流机制”和“平衡效应”的作用下,“灌流”电色谱的分离效率比常规电色谱的高,甚至高于无孔颗粒电色谱的柱效。建立了在高电场强度下焦耳热效应引起化合物的保留因子变化的理论模型。对中性非极性的化合物在电色谱分离模式下的保留因子小于毛细管液相色谱分离模式下的,以及在电色谱中,中性非极性的化合物的保留因子随Tris缓冲液浓度和分离电压的增大而减小作出了合理解释。 在构建了高效的毛细管液相色谱分离系统上,基于双电层理论对毛细管液相色谱中存在的静电排阻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填料颗粒孔径和缓冲液浓度对静电排阻效应和由此引起的“孔隙率”的变化规律,以及静电排阻对流出曲线的影响趋势。也考察了两种微分离模式下,中性溶质进样量对峰形的影响,及其非线性效应中的“追随”效应和“取代”效应。
其他文献
氢化酶能够可逆催化质子还原产氢,由于其独特的蝶式构型和高催化活性,近年来氢化酶活性中心的化学模拟和产氢机理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催化质子还原产氢的关键问题是降低[2Fe2S
目的:探究早期连续性床旁血滤对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疗效及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7月-2018年12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脓毒性休克合
本文主要论述了(5R)-6-羟基-3,8-二氧二环[3.2.1]辛烷,苯并二氢呋喃和苯并呋喃类衍生物的合成新方法。这三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中,并且表现出很多重要的生理活性。在(5R)-6
二氧化碳和甲烷是储量十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合理地转化二氧化碳和甲烷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对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意义。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非常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含氮小分子和瞬变物种的微观反应机理,是大气化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一系列重要的含氮小分子和瞬变物种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
自从发现吸电子效应,推电子效应取代基对苯环取代反应的影响以来,这种效应引起化学家的关注,本论文重点探讨不同取代基对苯甲酸形成过渡金属配合物分子配位能力,配合物分子结
在我的印象里,我们班也有“四大天王”,他们是梁力宇、赵睿、胡柯、李锦浩。说起来惭愧,我刚接这个班时,竟会一看到他们就头疼。每天他们一回幼儿园,课室里便闹哄哄的,一会儿
期刊
目的探讨以二甲双胍联合达英-35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进行临床治疗所得到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3月间我院层接收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08例,分别以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其
静脉产业类园区最显著的特点是资源的净产出,以各类废物作为生产的原料,经过预处理、拆解、再生、加工等生产过程,得到再生资源。深入研究物质代谢对于园区节能减排的作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