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和健康行为形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比较被动式干预、主动式干预及混合式干预三种不同干预模式对医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的影响,为促进高校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某医科大学2012年全体本科生为研究总体,自行设计《大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状况调查表》,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随机抽取该医科大学508名本科生对其进行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调查,并将预防医学专业大一新生按班级整群随机分为被动式干预组、主动式干预组、混合式干预组和对照组,开展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干预试验,同时完成干预方式调查问卷,所得结果经整理后录入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医科大学本科生健康总得分平均为64.33+13.39,其中健康知识得分平均为34.94±±7.87,健康行为得分平均为29.39±6.90;健康行为得分明显低于健康知识得分(P<0.05);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644,P<0.05;医学院校的学生健康知识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知识得分高于男生(P<0.01),而健康行为情况在性别(女生行为得分高于男生)、年级(年级越高行为得分越低)、家庭文化程度(家庭文化程度越高行为得分越高)、生源地(农村生源学生行为得分低于乡镇和城市学生)上均存在差异(P<0.05);实施健康干预对健康知识和行为的改善效果明显,不同干预方式对健康干预效果的影响为:混合式干预效果好于其它两种干预方式,健康总得分为83.58±14.97,主动式干预与被动式干预之间无差异,健康总得分分别为72.75±14.21和72.34±15.27,但二者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健康总得分仅63.25±16.78;干预教育对饮食与营养、生活习惯以及故意/非故意伤害的影响较大(P值分别为0.006,0.015和0.007),而在物质/精神成瘾、心理健康、疾病相关和性知识/性态度方面,干预效果不明显(P值分别为0.211,0.404,0.988和0.357);学生最愿意获取的健康知识为:饮食与营养健康(77.8%)、心理健康(57.7%)和生活习惯(56.4%);最愿意选择的健康知识获取途径是:健康知识讲座(43.6%)和新媒体方式(36.9%),其次是健康咨询辅导(27.5%)、健康游戏活动(26.8%);认为主动教育与被动教育相比,主动教育(76%)的形式促进健康效果更好。结论: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知识仍有待加强,健康行为习惯并不乐观,干预教育对大学生健康知识和行为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尤其是有学生参与并在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动式干预结合传统被动式干预的混合型健康教育模式效果尤为明显,对促进高校健康教育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