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工作、学习、旅游。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的缩影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成为外国游客的必访之地。博物馆文本的英译就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博物馆文本译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历史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然而,中国博物馆文本英译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对外传播。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甘肃省博物馆”文本为研究对象,在诺德功能理论的指导下,采取描述总结的方法,对博物馆文本英译中存在的翻译误差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提出的两个问题:1)在诺德的功能理论的指导下,“甘肃省博物馆”文本英译中是否存在翻译误差?如果有,是什么?2)在目的法则的指导下,哪些翻译方法可以用来修改翻译误差,本文做了深入讨论。首先,在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宣传教育的基础上,笔者分析列出进行“甘肃省博物馆”文本翻译时所需的翻译纲要,从中可以知道英译文本的预期功能、译文的接受者、译文接受的时间及地点、传播媒介和文本制作或接受的动机。其次,根据翻译纲要中所提出的文本的预期功能以及诺德对翻译误差的功能划分,笔者将“甘肃省博物馆”文本英译本中存在的翻译误差分为四层:语用上的翻译误差,文化上的翻译误差,语言上的翻译误差及特定文本方面的翻译误差,并对存在的翻译误差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对每一个层次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最后,在对存在于“甘肃省博物馆”文本英译本中的翻译误差进行分析后,在目的论目的法则的指导下,笔者提出直译、意译、增译、删译及摘译五种翻译方法对存在的翻译误差进行修改。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博物馆”文本英译中确实存在诸如重要信息删除、重要信息误译、译名不一致、伪对等词、缺乏衔接、句子成分错位等失误。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诺德对翻译误差的功能划分为博物馆文本英译中存在的误差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同时,笔者发现直译、意译、增译、删译和摘译这些翻译方法能够有效的实现博物馆文本的功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