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转型与困境——对当下媒体批评的理性考量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icid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批评是大众传媒与文学批评结合生长而成的一种批评形式。在这里,“媒体”所发挥的不仅仅是载体作用,更重要的是,媒体对于批评产生了塑造和规约的作用,并影响了文学批评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形态。 媒体批评的兴盛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有文化现象。它是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文学批评面临社会转型进行自身突破和调整的结果。 与传统批评相比,媒体批评的功能和空间都大大拓展了。 从它的功能形态和空间结构可以分析得出媒体批评的一个基本特征:大众性。大众性为媒体批评带来了极大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了理性弱化的趋向。大众性和理性弱化的趋向既是媒体批评外在的基本特征,也是其内在的深刻矛盾。 媒体批评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如何规约和提升媒体批评泛滥的商业非理性和个体非理性,是摆在媒体批评前路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和任务。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论述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思想转变”书写的相关内容。论者通过分析“思想转变”的主体、具体内容、主要实现方式、趋向性、生成语境等问题,探讨这种书写方式
本文对张艺谋的电影理想及其对中国电影的启示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张艺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为艺术家并未清高地彻底把观众撇在一边埋首电影艺术的探索,作为电影人并没有沦为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标准;面对不同的课程,应该有不同标准;一堂课是否成功,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看过程,可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
施绍莘(1588——?)是晚明著名的散曲作家,有词曲集《秋水庵花影集》五卷传世。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施绍莘本人及其散曲创作观点进行考述和论证: 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对《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散文家和自然保护主义思想家。梭罗的思想在他生前不被人们认识,直到20世纪下半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反映“边缘文化”的美国华裔文学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发表了美国华裔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女勇士》,将美国华裔文学推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