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nohu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1978年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是粗放型的,农业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问题引起了关注,在当前我国面临着农业要素配置不合理、生产效率底下、生产质量落后等严峻现实,农业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包括两种路径:一是大幅度地增加劳动、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投入量,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率。但是有限土地资源和人口压力等因素约束下,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才是我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黄河流域经济带涵盖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东、山西、河南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横贯整个我国东、中、西三个大区。黄河流域地区既是目前我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加工基地,又是一个与我国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方,黄河流域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很明显,区域之间的跨度较大,区域之间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性较大,无法真正形成一种规模化的生产。所以通过深入研究当前黄河流域新兴农业全要素的生产率,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转变新兴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黄河流域新兴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鉴于此,本文选取1999-2018年黄河流域九个省的统计年鉴农业相关数据,采用DEA模型中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黄河流域经济带9个省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并将农业TFP进一步分解,然后综合分析其特征。运用收敛理论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性和演化趋势。最后运用面板计量模型从需求条件、产业结构、自然环境、农村设施水平和财政支农五个方面讨论影响黄河流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基于本文展开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黄河流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2000-2018年是保持增长的,整体年均值达到1.078,平均以每年7.8%的速度在增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从各个省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来看,黄河中游的陕西、山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较高,而下游的四川、甘肃、青海和宁夏排名靠后,说明黄河流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省际差异和地区差异明显。(2)从收敛分析结果来看,σ收敛表明黄河流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不断地扩大化;绝对β收敛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带各省之间的农业TFP的差距将会逐步扩大,最终不会收敛于同一稳态水平;条件β收敛结果分析表明黄河流域经济带各省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将以0.52%的平均收敛速度向着自身的稳态进行收敛。(3)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计量结果来看产业结构、财政支农比率、人均居民收入对黄河流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影响,其中财政支农比率影响最为显著。受灾率、机械化程度、人均居民消费支出对黄河流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负向影响。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技术进步、采取差异化战略全面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带农业TFP的提高、扩大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提升抗灾能力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智慧教室,可以使课前导入更加高效,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并助力构建互动课堂,促进教学成果及时反馈。为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作用和价值,以《军神》为例,分析智慧教室的具体运用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数字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和挑战。“数字鸿沟”不断扩大、数字霸权主义抬头、全球经济社会潜在风险不断增加、全球数字治理制度竞争等严重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这些挑战和风险亟须国际社会合作,加强全球数字治理。无论是美国的“数字霸权”还是欧洲的“数字主权”,都因基于私利而遭到国际社会的抵制。作为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国,中国坚持数据主权,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发展,积极开展数字技术国际合作,为全球
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明确提出了建成人才强国的时间点,而基本公共服务是引才用人工作开展的重要抓手。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全球标杆城市,其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带动。以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为研究对象,基于深圳市及其各辖区、各功能区10年来颁布的188份相关政策文本,从深圳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工程和计划,人才公共服务
数字经济背景下,有关数字金融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探讨已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议题。论文基于2019年全国23个省份1402个县的截面数据,利用多重中介模型系统研究了数字金融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与机理。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数字金融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成立;不过,该效应主要体现在数字金融发展与普及速度更快的东部地区,以及城乡发展差距更大的西部
为探究信江流域水化学特征,揭示流域内主要离子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共采集了82个地表水、地下水样,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水化学组分特征,Piper三线图和舒卡列夫分类法划分水化学类型,Gibbs图法和岩石风化端元模型分析离子来源和影响因素,氢氧同位素特征判别水体补给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信江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中优势阳离子为Ca2+,优势阴离子为HCO-3、SO■,pH呈中性(7.32)和弱碱性(8.
近十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了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等多元规范协同实施,形成了党规国法、法治实施、法治监督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法治思想指引下,中国生态文明法治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环境义务从党章规范向宪法规范、法律规范的转化以及制度体系建设。其实践成效在于形成了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政策体系、形成了“基本法+单行法”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相对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体系。
<正>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德育课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通过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学校德育课程散点化、同质化的问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而且,对德育课程进行校本探索,还有助于落实学校办学理念,促进德育目标落地,打破“千校一面”的局面。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确立了“润品育能,筑基未来”这一核心办学理念,建构了具有学校特色的
期刊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习近平在其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和语境中提出的,它准确把握和深刻反映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二是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三是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共谋全球生态文
<正>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