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视角论《接骨师之女》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che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作品2001年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好评,成为一部畅销作品,同时该作品亦引起了批评界的关注。该作品围绕着华裔移民母女两代人的矛盾与和解的主题展开。谭恩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接骨师之女》是她自传性最强的作品。与1989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相比,谭恩美在《接骨师之女》中突显了多元文化主义的观点。   作品花了大量篇幅描述中国传统文化和深受其影响的华裔人物的行为方式。   根据文化学者王新婷等人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四个层次。本研究拟从跨文化视角出发,通过文本细读,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结合后殖民批评理论,对作品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描写按照四个层次进行深度剖析,从而分析作者对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持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美国学者Hall于1959年出版的箸作《无声的语言》被众多学者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他在书中提出了低语境和高语境的理论。在低语境的交流方式中,人们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高语境的交流方式中,人们倾向于将要表达的思想与交际时的语言文化环境结合在一起含蓄的表达出来。西方国家多属于低语境国家,东方国家多属于高语境国家。出生于荷兰的跨文化交际学学者Hofstede通过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调查研究,分离出衡量各国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四个尺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和“社会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本研究主要运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个尺度来分析作品中所描绘的文化冲突的根源。“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个尺度中指的是个体在诸如家庭这样的群体中保持个人独立或融入群体的程度。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惯于用低语境的方式进行交流。价值观和道德观都鼓励追求个人成就、个人权力以及自我独立性,人们倾向于对自己负责,不需要在情感等方面依赖群体。与此相反,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惯于用高语境的方式进行交流。人们更关心群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群体较个人有优先权,个人身份是建立在群体成员的基础上,群体负责保护个人,个人要对群体保持忠诚。   经过分析,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可概括为: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描写上,作者对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客观全面的描写,对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颂扬,原因在于一方面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魅力,另一方面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地位让很多外国人包括外国华裔人士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描写却显得主观和片面,在作品中作者对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奚落,原因归结于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缺失和固有偏见。有一些描写则是作者的主观臆造,完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悖。原因归结于作者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失和艺术创造的需要。
其他文献
上世纪80年代末,华裔美国文学迎来了又一次蓬勃发展。一批活跃的新生代华裔作家陆续发表富有影响力的作品,如谭恩美(Amy Tan)1989年出版的处女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继续深化,国际品牌对于全球市场的争夺空前激烈,广告宣传成为它们抢滩外国市场的重要手段。为了适应外国市场环境以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国际品牌选择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