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六朝佛教造像的美学探讨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本土原有的文化、艺术有了极大的影响。六朝时期玄学盛行,而此时的早期佛教典籍已经传入我国。为了传播佛教教义,弘扬佛法,中国南方广泛建造寺庙,北方则大肆兴修洞窟。于是众多既具有西域色彩,又兼顾中原文化的佛教造像应运而生。我国早期的佛教造像,以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为多见,而且在造像特征上,也有着一个由印度、西域画风向中原画风逐步转化的历史过程。所以,在人物形象上,六朝时期的佛像大多沿用着印度、西域的绘制方式,不但颜色大胆、鲜艳,在构图的表达上也独具一格。佛教的教义内容加之中国画的画论,在六朝时期都受到了玄学等中国本土文化的渲染和渗透,因此,这一时期的绘画作风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艺术和美学价值。对于“佛本生故事画”,在早期的佛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看似残忍的画面,被当时的绘画艺术家们表现成一种独特而浪漫的美。同时,我国出现了印度并未存在的“维摩诘”造像。这一形象的出现,也是佛教中原化很重要的例证。维摩诘的人格特征,从侧面对佛教由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观念向中国本土观念的转化过程进行了极为形象的阐述。佛教造像源于佛教典籍的描述,而在“反美学”中塑造的独特的佛教美学理论和佛教造像作品却辩证地存在于“非美”这一特殊领美学域当中。本文则从我国早期的佛教造像出发点,贯穿六朝时期的绘画美学理论和佛教原理,以寻找佛教造像与佛教美学之间微妙的交集。
其他文献
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和终身学习型的社会环境,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更加严格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和使
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麻面管的结构参数对流体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影响,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拟合出换热与阻力的准则关联式.结果表明:管内壁面的周期性凸包对近
学位
科研诚信教育有助于科研诚信建设并预防科研不端行为。因此,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高度的重视。美国不仅在全球率先开展起科研诚信教育,并且还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因此,研究美国科
感性与知性是西方哲学重要的哲学范畴。本文通过对感性与知性进行历史性考察,梳理关于感性与知性从古希腊、中世纪至德国近现代现象学关于感性与知性的理论,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
清末民初,中国大地上出现并形成了一股国民性改造的社会思潮。梁启超和鲁迅是这股思潮中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对当时及我国后世都有着重大影响。对二者国
武谷三男是日本著名的物理学家和优秀的技术哲学家,以技术哲学思想和三阶段论出名。他的技术哲学思想一直都是日本技术哲学界争论的焦点,研究武谷三男的技术哲学思想对了解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