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来我国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不断出现,使得“灾难报道”在受众面前日渐清晰,对我国各大媒体来说,这更像是一个命题,从2008年的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到2013年的雅安大地震,我国媒体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方法有了显著地提高。从汶川过后的解开束缚到雅安的应对自如、理性深刻。显而易见,出镜记者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而这一鲜明的变化显然离不开出镜记者的报道方式的变化与提高。作为事件第一传播人的出镜记者具有绝对的个体影响力,所以在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出镜记者应该在第一时间传播相关事件进而影响受众、引导舆论。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以其自身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深受人们的追捧。但是,新媒体的信息来源广不能避免假新闻的存在、信息内容不够全面、信息内容缺乏连续性。出镜记者可以利用新媒体的速报性,结合电视媒体的声画合一性为受众带来具有现场感和现场冲击力的详实准确的报道。要利用在新媒体普及的今天让传统媒体大放光彩,赢得市场份额。出镜记者作为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电视媒体中的核心一环,出镜记者的专业水平、道德情操、新闻素养、政治修养、心理素质、角色定位等要素直接关系到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成功,出镜记者只有把各个要素熟练综合运用,才有可能完成现场报道。可见,在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出镜记者所要肩负的巨大的任务,不仅仅要传播信息,而是如何真诚、客观、理性、真实、以人为本的报道灾情。不渲染灾难、不消费灾难,照顾和保护受众和灾民的感受。本文以播音学、电视新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成果为支撑,对突发自然灾害、现场报道和出镜记者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在雅安大地震的现场报道中,获得业界和受众一直好评的成都电视台记者蒋林在雅安的现场报道。笔者试图通过理论结合蒋林在雅安地震的实际案例总结为以下几点:1.要快速反应,熟练运用新媒体,提高报道的时效性;2.要有敏锐的发现能力,让细节的真实、现场的真实进行立体化的传播。笔者又划分为(1)日常的信息储备,让现场报道内容更详尽(2)调动自己的感官,让受众感知受灾现场(3)敏锐的洞察能力,让受众全方位了解受灾现场(4)精准的语言表达,让说出来的事实尽量接近它的本源;3.在报道中融入人文关怀,将伤害最小化。其中包含(1)、换位思考,建立感情联系,接近受众(2)于无声处显真情;4.生命至上,禁止炒作,体现职业素养。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13年的雅安地震,不难看出,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突破和和改进。但是从汶川地震的1.0版本升级到雅安地震的2.0版本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总结,笔者结合出镜记者在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的表现,总结出目前我国出镜记者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时所要注意的问题:1、悲情报道是出镜记者的最差选项;2、形式主义的宣传压制了对灾难事实的报道;3、报道内容避免重复,挖掘深层信息;4、“抢新闻”“假新闻”考验记者职业素养;5、心理素质是出镜记者应对灾难的极大考验。笔者通过理论总结和对案例分析进行全面阐述,以期望为出镜记者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时具有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