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壮、汉民族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分布及相关因素研究,为壮、汉民族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辨证的客观化和规范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设计调查登记表收集壮、汉族已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44例,其中壮族483例,汉族461例,系统回顾其中医四诊信息,生化指标、危险因素等,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壮族与汉族高血压中医证素分布情况,壮族与汉族高血压中医病位、病性证素分布情况,壮族与汉族高血压中医兼杂证素分布情况,壮族与汉族不同性别证素间的比较,壮族与汉族高血压水平与证素的相关性研究,壮族与汉族高血压患者常见中医证素的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 结果: (1)在本研究944例壮族和汉族高血压患者中,通过频数统计发现单病位证素为334例,双病位证素为572例,三病位证素为36例,四病位证素为2例。经统计发现单病性证素为359例,双病性证素为569例,三病性证素为16例。分析483例壮族高血压患者病位兼杂证素,发现肝肾同病患者为169例(35%),在病位兼杂证素所占比例最大。其余的分别为心肾同病68例(14%),肺肾同病58例(12%),心肺同病43例(9%),心肝同病39例(8%),提示肝肾同病为壮族高血压患者主要病位兼杂证素。分析461例汉族高血压患者病位兼杂证素,发现肝肾同病患者为143例(31%),在病位兼杂证素所占比例最大。其余的分别为心肾同病92例(20%),肺肾同病74例(16%),心肺同病37例(8%),心肝同病23例(5%),提示肝肾同病为汉族高血压患者主要病位兼杂证素; (2)壮族与汉族男性高血压中医病位证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壮族与汉族女性高血压中医病位证素分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壮族与汉族男性高血压中医虚性病性证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壮族与汉族女性高血压中医虚性病性证素分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壮族与汉族男性高血压中医实性病性证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壮族与汉族女性高血压中医实性病性证素分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3)经Spearman相关分析,壮汉族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水平与不同的中医证素有关。汉族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多与肺、肾,血瘀、气虚相关,(P<0.05);而壮族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多在肺、痰浊、气虚、热相关,(P<0.05)。 (4)对影响高血压患者病位心证素相关因素回归分析:对计数资料做单因素分析、对计量资料做显著性检验得知,民族、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臀围、腰围、谷丙转氨酶、肌酐、尿酸、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体重指数、心率等对高血压患者常见中医证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饮食习惯高血压患者常见中医证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民族、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臀围、腰围、体重指数、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清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与高血压常见中医证素有关(P<0.05)。 结论: (1)壮族与汉族高血压患者在病位、病性分布上以双病位、双病性的为最多见,病位证素多在肾、实性病性证素多为血瘀、虚性病性证素多为气虚;病位夹杂多为肝肾同病,实性夹杂多为痰瘀互阻,虚性夹杂多为气阴两虚,虚实夹杂多为阴虚夹痰; (2)壮族与汉族相比,高血压患者在病位证素、病性证素、病位兼杂证素、虚性病性兼杂证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实性兼杂证素、虚实夹杂证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壮族与汉族高血压中医证素在女性中有差异性,男性中没有差异性; (3)壮族与汉族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证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4)壮族与汉族高血压患者中医常见证素和患者的生化指标、一般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