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和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在知识经济时代,依托高校或科研院所获取知识资源、拓展竞争范围,成为企业实现科技成果市场化最为理想的手段。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产学研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推动了新兴产业形成,提高了产业部门效率,也推动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产学研联盟已经成为最广泛的合作战略之一,但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仍存在诸多问题,企业获取知识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对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问题进行研究,认识并消除影响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阻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理论界对联盟知识转移的研究多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或内部和外部角度针对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集群、战略联盟和技术联盟的知识转移过程展开,对于产学研联盟这种特殊合作方式的研究鲜有。本文以产学研联盟的共生特征和运行模式为切入点,从共生理论视角讨论了以共生为目的的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过程,提出了互利共生关系下和偏利共生关系下联盟知识转移的过程、障碍因素、治理模式的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研究框架。首先,分析了以共生理论为研究视角的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过程,探讨了产学研联盟共生特征、单元、模式和环境,以及知识转移过程与共生模式的关系,认为知识转移分为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和知识吸收三个阶段。其次互利共生关系下影响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包括学研方创造能力、共享能力和产方吸收能力等,并建立互利共生关系的知识转移Logistic模型,发现知识共享率和知识吸收率越高,企业成果转化越多。在偏利共生关系的产学研联盟中,分别建立以产方和以学研方为主导的博弈模型,讨论了不同主导方对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最后,根据分析提出相应有利于知识转移的互利共生的关系契约和偏利共生的正式契约治理模式。在实证研究中,以沈鼓—大工产学研联盟和微软—中国高校产学研联盟作为典型案例,验证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两种类型联盟共生关系下的知识转移的过程、影响因素、治理模式。对两种联盟在组建、知识转移及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以验证理论研究所得结论的正确性与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