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发光材料是至今为止一类重要的光电功能材料,针对广泛使用的稀土三基色荧光粉材料存在的问题,采用核-壳结构的材料设计思想和制备技术,开展低成本高性能荧光粉材料的制备研究,对提高我国稀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总结稀土发光材料的原理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核-壳结构的材料设计思想,利用Pechini溶胶-凝胶法,以单分散SiO2微球作为核层材料合成了红色SiO2@SrTiO3:Pr,蓝色SiO2@CaWO4,以及绿色SiO2@LaF3:Ce,Tb三基色核-壳结构的荧光材料;采用XRD、FE-SEM、EDS、TEM、FT-IR、PL谱等手段,对荧光粉的颗粒形貌与尺寸大小、分散状态、包覆组分和物相种类及结构进行了测试与表征;对pr3+,Tb3+等稀土离子在核-壳结构发光材料中的发光性质,Ce3+与Tb3+之间的能量传递现象进行了重点分析,探讨和分析了材料制备工艺、包覆晶相种类与结构、核层与壳层结构状态、以及包覆荧光粉材料发光性能之间的关联规律。根据发光强度和材料热处理温度、包覆次数、前驱液中PEG浓度之间的关联规律,获得了适宜的包覆结构荧光粉制备的工艺条件范围。通过Pechini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以SiO2为核层材料的SiO2@SrTiO3:Pr核-壳结构荧光粉。结果表明,在目前工艺条件下能够在微球SiO2表面包覆上SrTiO3:Pr荧光粉,包覆荧光粉保持了单分散SiO2微球的形貌特征;且壳层荧光粉厚度可以通过包覆次数进行调控。PL谱测试结果表明,包覆SiO2@SrTiO3:Pr荧光粉发出的是峰值位于615 nm的pr3+离子1D2→3H4跃迁为主的红色光。通过Pechini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以SiO2为核层材料的SiO2@CaWO4核壳结构荧光粉。结果表明,在目前工艺条件下能够在微球SiO2表面包覆上CaWO4荧光粉,核一壳结构SiO2@CaWO4荧光粉表面光滑、没有显著团聚的球形颗粒,粒径大致在240 nm左右。PL谱测试表明,荧光粉的发光颜色为蓝色,分析认为这是由WO42-作为独立发光中心发出的特征发光。通过Pechini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以SiO2为核层材料的SiO2@LaF3:Ce,Tb核-壳结构荧光粉。结果表明,包覆产物为球形、外表较光滑、粒径约在300nm左右的颗粒,不过颗粒间有较明显的团聚现象。XRD和EDS结果表明获得了SiO2@LaF3:Ce,Tb核-壳包覆结构的荧光粉。PL谱测试结果表明,在330 nm激发下,包覆产物SiO2@LaF3:Ce,Tb出现了四个中心位置分别在492 nm,544nm,586 nm和612 nm的主发射峰,它们分别属于Wb3+的5D4→7FJ(J=6,5,4,3)跃迁发射。其中最强发射峰为544 nm,为绿光发射。研究表明,采用成本较低的SiO2为核层材料,可以制备出球形的、尺寸可以根据核层颗粒大小进行调节的红色SiO2@SrTiO3:Pr,蓝色SiO2@CaWO4和绿色SiO2@LaF3:Ce,Tb三基色荧光粉材料。研究也发现,采用包覆结构制备的荧光粉发光强度与固相法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从核层颗粒尺寸、制备工艺等方面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