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胶质瘤起源于神经上皮细胞,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肿瘤病理级别越高,恶性程度越大,手术越难以完全切除,病死率越高。胶质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术后随访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而影像学技术能够为临床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脑胶质瘤常规MRI检查,可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瘤周水肿情况、占位效应、强化方式及与邻近组织关系。随着医学影像技术不断发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这些成像技术不但可以显示病灶的形态,更能够从微观及分子水平对病灶提供信息。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能够反映活体组织内水分子微观运动,通过测量肿瘤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cient,ADC)值,可以从微观水平揭示肿瘤构成信息。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与肿瘤细胞的不断增殖有关。Ki-67是一种增殖期细胞特异性表达的核抗原,基因定位于10号染色体,由相对分子量395kD和345kD两条多肽链组成,在细胞周期G1、S、G2、M期细胞核表达,可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评估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状态,Ki-67标记指数可准确反映肿瘤恶性程度、增殖情况及病人预后。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6例脑胶质瘤患者DWI表现,通过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区、囊变坏死区的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值)及对应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结合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的Ki-67标记指数,参考相关文献,旨在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价值,探讨Ki-67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胶质瘤表观弥散系数值与Ki-67表达程度的关系,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帮助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减少术后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21例Ⅱ级胶质瘤(星形细胞瘤、混合型少突-星型细胞瘤),19例间变型星形-少突胶质细胞瘤,33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前常规MRI检查、增强扫描及DW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在ADC图上,将大小7mm2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 ROI)分别置于肿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区、囊变坏死区以及相应对侧正常脑白质,各区分别放置3个ROI,然后测量记录ADC值,取其平均值,再计算出肿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区、囊变坏死区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检测76例胶质瘤标本中Ki-67表达程度,记录其Ki-67标记指数。研究表明,随着胶质瘤病理级别增高,胶质瘤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ADC值及rADC值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胶质瘤囊变坏死区ADC值亦呈逐渐降低趋势,低级别胶质瘤囊变坏死区rADC值高于高级别胶质瘤囊变坏死区rADC值,有助于评价肿瘤病理级别。瘤周水肿区ADC值及rADC值的测量,可间接评估肿瘤的侵袭性。Ki-67表达程度在高级别胶质瘤中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随着Ki-67标记指数增高,肿瘤实质部分ADC值及rADC值逐渐降低。肿瘤实质部分ADC值及rADC值的测量可用于评估肿瘤的增殖程度及恶性度。DWI通过分析脑胶质瘤ADC值及rADC值,能够间接反映肿瘤的增殖情况及恶性程度,提高正确诊断水平,帮助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