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氏粘虫Mythimna loreyi(Duponchel)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常与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一起发生,危害我国的粮食作物,主要以危害玉米为主,两者为近缘种关系,两者的幼虫在形态特征、习性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防治好劳氏粘虫,减轻其危害,对我国的粮食产量与安全十分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幼虫密度对劳氏粘虫生物学参数、主要能源物质及相关酶的影响,旨在从理论上揭示劳氏粘虫种群调节机制,为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设置6个幼虫密度,分别为1、10、20、30、40、50头/盒,处理从刚孵化的1龄幼虫开始,观察记载不同密度下劳氏粘虫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取劳氏粘虫6龄幼虫、蛹、初羽化和1~7日龄成虫,测定其水分、糖原、海藻糖和脂肪的含量以及HOAD酶的活性,主要结果如下:1. 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幼虫期和蛹期均呈现先缩短后延长的趋势,在10头/盒时最短。蛹重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10头/盒时最高,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蛹重下降。幼虫存活率随密度的增加先提高后下降,而蛹期存活率则持续下降。在中低密度条件下,劳氏粘虫幼虫和蛹的存活率均保持较高水平,当密度过高时,二者均显著下降。2. 随着幼虫密度升高,雌虫产卵高峰日有提前的趋势,且峰值先上升后下降。20头/盒密度条件下,成虫的单雌产卵量最高,为395.93粒,显著高于其他密度处理,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成虫产卵。3. 劳氏粘虫种群增长指数与幼虫密度之间呈抛物线趋势:y=-0.0672x~2+2.1859x+174.416(R~2=0.9405)。10头/盒条件下,劳氏粘虫存活率高,繁殖能力强,其种群增长指数最大,为97.63,种群密度促进种群增长,有利于种群繁衍。高密度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指数明显下降,50头/盒的种群增长指数最小,仅为21.71。4. 在50头/盒高密度条件下,劳氏粘虫各发育阶段含水量明显降低,显著低于单头和中低密度饲养条件下的含水量。幼虫密度对劳氏粘虫幼虫至初羽化成虫体内糖原含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50头/盒密度条件下,显著低于其他密度处理。糖原和海藻糖含量均在蛹期最高。一定的幼虫密度(30头/盒)有利于脂肪含量的积累,但当密度过高时脂肪含量下降。5. HOAD酶活性在幼虫、蛹及成虫羽化初期较低,直到3日龄成虫其活性快速上升。不同密度条件下,1~7日龄成虫体内HOAD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上升趋势,中高密度条件下,HOAD酶活性保持较高水平,对脂肪的利用能力加强。30头/盒条件下劳氏粘虫迁飞的能源物质含量以及代谢酶活性最高,此密度条件下会诱导成虫迁飞,逃离拥挤环境,寻找新的适宜生存的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