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丰则根基强,农民富则国家兴,农村稳则社会安”。2007年伊始,中国农业“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2008年,中央政府提出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农产品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并为调节农产品进出口探索符合国际惯例的有效手段。2009年,后金融危机时代开始,中央政府主张把握好农产品进出口调控,防止部分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并培育农业跨国经营企业。2010年,中央政府提出支持建设出口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和农业资源开发合作,支持农企利用外资并鼓励其“走出去”。2016年提出在农业投资、农业科技、动植物检验检疫等多领域,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目标区域的跨国经营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商和农企集团。提升高附加值和特色农产品出口比重。打击农产品走私,健全贸易救济和产业损害补偿机制。可见,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愈加细致。本文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历史演变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等方法从总量、结构和效率三个层面阐释“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农产品的出口现状、特征及与主要农产品贸易伙伴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并利用引力模型及面板数据,采用Bootstrap因果检验方法对决定各省市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加工深度不够、附加值低等因素是沿线省市农业出口缓慢的内因。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减慢、国际市场需求减小,期货价格低迷、物流不畅通、渠道链条太长是外因。经济规模、劳动力规模、技术水平、贸易距离、运输成本、税收、地理区位、组织制度等因素是影响“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农产品出口的决定因素。最终提出要坚定开放决心,敢于尝试创新。依托资源禀赋,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投资风险评估与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