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核桃(Juglansregia)主要病害病原鉴定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rongxu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桃(Juglans regia)是重要的“木本粮油”生态树种,随着其集约栽培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种植面积扩大,病害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核桃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本研究对山东核桃主要产区病害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分离了核桃主要病害的病原,对分离的病原物通过形态学结合DNA分子检测进行了鉴定,并经接种实验,确定了核桃主要病害的病原。主要结果如下:1.山东省核桃主要病害:通过2009-2010年在山东农业大学林学实验站、山东省泰安市邱家店绿园经济林研究所、山东省济宁市汶上金昙核桃研究所、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芍药乡核桃种植区的定点调查,山东省目前核桃主要病害按严重程度依次为核桃炭疽病、黑斑病、溃疡病、枯梢病和褐色顶端坏死病。2.核桃炭疽病(Walnut anthracnose):核桃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同时还危害叶片、嫩梢。本研究从炭疽病病部组织分离得到病原菌株中,选取17个作为供试菌株。在PDA培养基上,供试菌株形态表现为菌丝含油球;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内含油球,大小10.4-15.0μm×4.6-6.4μm;附着胞形态分为卵形、近圆形、裂叶状和不规则形,浅褐色或深褐色,平均大小为10.2μm×7.3μm。用供试菌株ITS序列(Genbank序列号为:HQ845100- HQ845107,HM016792-HM016798,GU597322, HQ828096)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后,所有供试菌株均与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聚在一类。选用代表性菌株‘w-2’、‘M9’、‘wsg2’进行致病实验,6月份接种果实平均发病100%,叶片平均发病100%,枝干平均发病86%;7月份接种果实发病62%,叶片平均发病100%,枝干平均发病83%。从发病部位均能重新分离得到接种病原。据此,核桃炭疽病病原为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3.核桃褐色顶端坏死病和黑斑病(Brown apical necrosis & Walnut blight):核桃褐色顶端坏死病和核桃黑斑病症状不同,褐色顶端坏死病发病于花后雌蕊基部、果实顶端,黑斑病发病较褐色顶端坏死病为迟,主要危害果实青皮、叶片、枝梢。但两种病害是复合侵染性病害,病部组织都能分离得到链格孢(Alternaria spp.)、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和核桃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arboricola p v. juglandis)。从分离的真菌病原物中,选取真菌菌株34个作为供试菌株。在PCA培养基上供试菌株的菌落特征分为三组,分生孢子形态表现为2组,产孢表型为2种。根据形态特征将其中33个鉴定为链格孢菌A.alternata,1个鉴定为细极链格孢菌A.tenuissima。对供试菌株ITS(GenBank登录号:JF835805-JF835834,JF835903-JF835906)、OPA2-1(JF835834- JF835868)和OPA1-3(JF835869- JF835899)各区段的DNA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这些序列对链格孢有区分性,但用这些序列不能对链格孢小孢子种在种的水平上进行有效分类,链格孢真菌在遗传上有较大差异。用链格孢(A. alternata)代表型菌株‘6hao’、‘10-39’和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代表型菌株‘10-19’分田间刺伤接种,均有致病性,从发病部位均能重新分离得到接种病原。成团泛菌落圆形,光滑,蜡黄色,菌体呈聚集生长,菌体直杆状,菌体大小为0.9-3.0μm×0.6-1.2μm,周生4-6根鞭毛;菌株‘HXJ’的ITS序列HM016799与已知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 ITS序列HQ242740、GU477762、GQ494018的同源性均高达99%,故将该类菌鉴定为成团泛菌。接种实验证明成团泛菌主要引起核桃果实内生型顶端坏死,并引起枝叶感病,且参与黑斑病致病过程。核桃黄单胞杆菌菌落圆形,光滑,黄绿色,菌体短杆状,菌体大小为0.3-1.8μm×0.3-0.8μm,端生一根鞭毛;菌株‘lxj1’和‘lxj2’的ITS序列JF835909和JF835910均与核桃黄单孢杆菌(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juglandis)菌株‘NCPPB 411’的ITS序列(AB558555)有99%的同源性,故将其鉴定为: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juglandis。接种实验证明核桃黄黄单孢杆菌主要引起果实、叶片和枝梢黑斑病,也诱发幼果顶端坏死。4.核桃溃疡病(Walnut canker):从溃疡病病部组织分离的菌株中,选取4个作为供试菌株。供试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特征表现一致,显微观察其分生孢子梭形,基部钝圆或稍尖,透明,光滑,含有油滴状内含物,孢子大小范围23.2-27.5μm×4.1-8.2μm。菌株‘3hao’的ITS序列JF835907与已知的葡萄座腔球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ITS序列GU226852、HQ392697的同源性高达99%,将其鉴定为葡萄座腔球菌B. dothidea。田间观察和接种实验表明,葡萄座腔球菌能引起核桃主干及主侧枝基部的溃疡,感染小枝出现枯梢症状,发病严重时致树体死亡。5.核桃枯梢病(Walnut shoot dieback):从该病病部组织可分离得到葡萄座腔球菌(B. dothidea )和拟茎点霉(Phomopsis sp.)。拟茎点霉在PDA培养基上可产生成熟的甲、乙型分生孢子。甲型分生孢子纺锤形或椭圆形,无色单胞,含油球;乙型分生孢子细长如线,一端弯曲有时呈钩状,无色单胞。菌株‘Z3-19Y5’的ITS序列(JF835912)与已知的已知的桃溃疡病病原Phomopsis amygdali(AF103001)、蓝莓果腐病原Phomopsis vaccinii(EU520050)的同源性均高达99%。但菌株‘Z3-19Y5’的形态特征与Phomopsis amygdali有较大差异,与P. vaccinii在分生孢子器、甲型分生孢子形态上有明显不同。将供试菌株鉴定为(Phomopsis sp.)。菌株‘Z3-19Y5’接种诱发枯梢的致病率为75%,说明该菌既可单独致病,也可和葡萄座腔球复合侵染引起枯梢。有关拟茎点霉Phomopsis spp.的分类地位尚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 Sieb. et Zucc)是第三纪孑遗树种,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因其含有高效抗癌活性物质紫杉醇(Taxol)而受到全球的重点
本研究采用线路踏查、设立样地观测形态特征的方法调查分析了八角品种(类型)的表型多样性,利用荧光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3个地方的47个八角品种(类型)和7个八角科植物种类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对分子标记所选八角品种或类型的47株样株进行形态学标记,结果表明:1.八角表型多样性丰富,花、果、叶、分枝习性差异显著。经方差分析,叶片长度、宽度、叶柄长、厚度、长宽比、重量等7个性状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滨水地区的景观建设在我国当下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正在成为诸多滨水城市建设中的重点。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规划设计与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城市尚
[摘 要] 无线路由器因其使用便捷线路简单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我们生活当中,告别了繁琐的线路和接线方式,舍去了不需要的连线,使在通过无线路由器上网过程中终端更便携,尤其是用手机连接上网方便了许多,因此而备受宠爱。但在使用过程中因其靠无线发射信号远端电脑接收无线信号进行连接的方式也会造成一些限制,并经常出现信号弱无法连接的状况,通过了解一些无线路由器的原理来探讨其信号增强的方法。  [关 键 词]
我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在生态建设、荒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盐碱地改造、环境绿化、经济植物栽培等方面,可供选择的树种贫乏,对优良树种的需求十分迫切。沙棘属植物
化学农药在防治农业有害生物方面的应用效果显著,但是由于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生物农药以其独显的高效低毒的特点,将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是原产我国的传统名花,也是中国传统情人花,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芍药作为切花栽培和园林绿地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芍
园林植物在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园林绿地的养护需要管理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对植物内在耗水规律缺乏充分认识,使现有的绿地水分管理具有
本论文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采用典型抽样法,对南(宁)-友(谊关)高速公路K93~K154路段边坡典型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进行调查研究,主要从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物种重要值、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