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神经生物学的方法,研究足三里穴位注射对实验性胃痛大鼠的镇痛效应和共存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足三里穴位注射镇痛药物对胃痛的镇痛机制。 方法:以健康SD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简称正常组)、模型对照组(简称模型组)、足三里穴位注射硫酸罗通定组(简称穴药组),肌肉注射硫酸罗通定组(简称肌注组),足三里穴位注射注射用水组(简称穴水组)。正常组以生理盐水灌胃,不进行任何治疗,其余各组动物均以冰醋酸灌胃造成实验性胃痛模型。造模后除模型组不进行治疗,穴药组、肌注组、穴水组分别施以罗通定穴位注射双侧“足三里”,罗通定肌肉注射以及注射用水穴位注射双侧“足三里”,观察各组动物扭体反应并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中缝大核(NRM)和L2-S3脊髓背角内(简称腰髓背角)5-HT、SP的表达以及共存神经递质5-HT、SP的合成表达。 结果:(1)各组治疗前的基线比较:各组大鼠的体重和痛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扭体反应观测:①潜伏期:正常组生理盐水灌胃后15min内未出现扭体反应,为与他组进行比较,界定其在该时间段内的潜伏期为15min,分别与其余各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15min内穴药组扭体反应的潜伏期明显延长,分别与模型组、肌注组、穴水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模型组潜伏期明显缩短,分别与其余各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肌注组与穴水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扭体次数:治疗后15min与30—45min两个时间段内,正常组的扭体次数为0,分别与其余各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穴药组的扭体次数明显减少,分别与模型组、肌注组、穴注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模型组扭体次数明显增多,分别与其余各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肌注组与穴水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镇痛率:治疗后15min及30—45min内穴药组的镇痛率均高于肌注组、穴水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肌注组与穴水组相当,无显著性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