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发育和成长环境、玉米赤霉烯酮(ZEA)及二氯二苯二氯乙烯(p,p’-DDE)两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特发性性早熟(IPP)的关系;分析IPP儿童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为临床确诊的IPP儿童,共78例;对照组为与病例组年龄、性别成组匹配的正常体检儿童,共10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宫内生长和出生后生长速率、母孕期疾病及心理应激、母亲和同辈亲属早发育史、家庭经济条件、童年期带养及饮食习惯等进行问卷调查,并留取血标本。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IPP儿童早期生长发育和成长环境中的危险因素;采用酶标免疫分析定量法测定血清ZEA浓度和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p,p′-DDE的浓度,比较两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以分析其与IPP的相关性。再分析早期生长发育与成长环境和两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联合作用对IPP的影响,分别分析二者间的统计学交互作用和生物学交互作用;统计学交互作用通过构造乘积项早期生长发育与成长环境×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乘积项的参数估计值;生物学交互作用通过构造新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及Excel计算表,分析三个评价指标: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归因比(AP)和交互作用指数(S)。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身高、体重、腰围、骨龄、磁共振波谱等生理发育指标的检查;同时运用儿童抑郁量表和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运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和STROOP试验评定认知功能发育。分析IPP儿童生理及心理发育成熟度与对照组儿童的差异。以早期生长发育和成长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在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后,分析这种差异是否持续存在。结果病例组中的早产、小于胎龄儿(SGA)、母孕期疾病、母孕期心理创伤、家庭经济状况佳、非城市居住地、收养儿、母亲月经初潮早(≤12岁)、同辈亲属早发育、婴幼儿期父亲陪伴少、学龄前期父亲陪伴少、学龄期父亲陪伴少的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GA、母孕期疾病、母亲月经初潮早、同辈亲属早发育、学龄前期父亲陪伴少为IPP的危险因素。病例组ZEA的浓度及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儿童血清p,p′-DDE的浓度差异无显著性,病例组p,p′-DDE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早期生长发育与成长环境和ZEA联合作用分析显示,二者之间无统计学交互作用,logistic回归模型中早期生长发育与成长环境×ZEA的P值为0.791。但存在生物学交互作用,RERI=34.562,AP =0.745,S =4.193。IPP儿童骨龄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P=0.000),而身高、体重、腰围、BMI及磁共振波谱等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IPP儿童心身障碍及总的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加工速度智商显著低于对照组。校正骨龄后,IPP儿童言语理解、知觉推理、工作记忆、加工速度分量表智商及总智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控制了早期生长发育与成长环境中的的危险因素后,IPP儿童骨龄仍高于对照组儿童,加工速度智商及校正骨龄后各项智商水平仍低于对照组儿童(P<0.05)。结论儿童早期生长发育与成长环境和玉米赤霉烯酮的相加作用与IPP关联强度增加。IPP儿童存在生理发育提前及心理发育滞后,也即存在身心发育分离现象;且在校正了早期生长发育与成长环境的各危险因素后,这种分离现象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