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与严复并称为晚清两大译才。林纾是翻译西方小说的先锋,他的译作极度受欢迎。《迦茵小传》是林译小说的代表,自发行以来就引起广泛关注,甚至有人戏称中国革命是由《茶花女》和《迦茵小传》两部小说引发的。邹振环在其著作《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中收录了《迦茵小传》。可见《迦茵小传》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然而,目前对《迦茵小传》的研究显得不足,与它的地位不相称。因此,本文拟以《迦茵小传》为研究对象。另外,目前对《迦茵小传》的研究并未有从翻译伦理角度进行的。因此,本文拟从翻译伦理这一角度研究该译本。伦理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翻译作为一项交流活动,其参与者涉及译者、作者、读者,甚至委托人,自然也应受到伦理规范的制约。“翻译伦理”这一概念由法国翻译理论家Antoine Berman于1984年首次提出。此后,翻译伦理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其中,芬兰学者Andrew Chesterman的贡献最大。他把翻译伦理分为五种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以及承诺伦理。他的翻译伦理模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因此本文拟用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模型,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文本,分析林译《迦茵小传》遵循的翻译伦理模式,以验证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型的应用性,同时证明任何翻译活动都受到伦理规范的制约。本文分析了再现伦理、交际伦理和基于规范的伦理在林译《迦茵小传》中的表现。研究发现,再现伦理主要表现在专有名词、英语特有的称谓词、其他一些文化负载词、西方风俗、典故和谚语、小说叙事时间、情节以及故事安排方面,以尽可能保留原著的面貌,向中国读者展示一些异国情调,不过有时也让读者感到困惑。交际伦理体现在对文字游戏、英语特有称谓词及一些文化负载词的解释,以及小说叙事时间的提示,以利于中国读者理解。对于语言选择、称谓词、书信格式、与儒家伦理相冲突的内容以及书名,林纾主要遵循规范伦理,目的是让译本更容易受到读者接受。这些发现表明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模型的确有很强的解释力;林译《迦茵小传》受到翻译伦理的制约。接着,文章探讨了林纾遵循这些翻译伦理是由他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思想决定的。最后,文章指出本文的不足及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