飑线过程的集合预报初始扰动准则的制定及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pang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尺度系统的热、动力机制千差万别,如何针对不同的系统设计不同的集合预报方案自然成为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基于WRF模式,从初始扰动的角度出发,选择一类中尺度过程——飑线,对其进行集合预报的初始扰动方案研究。寻求适合我国飑线过程的初始扰动加扰准则。主要研究工作及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通过变量误差场的分析可以看出,时序权重法认为的滞后距离越远误差越大是不合理的。3组试验中以均方根误差作为尺度化因子的选取依据比以时序权重方法来制定尺度化因子的结果更为理想。以RMSE来制定尺度化因子不仅能提高成员间的离散度,还能降低各变量的均方根误差。从降水的结果来分析,改进的SLAF方案对降水的预报效果(特别是对降水中心位置的预报)改善很大。   (2)如何选取扰动变量是集合预报的关键。在对风场、位温场、水汽场分别进行扰动和同时进行扰动的集合预报试验中,发现并不是加扰变量越多预报效果就越好。不同的系统,扰动变量的选取也有所不同。   (3)强对流天气的类型、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环境尺度的大小。各种不稳定度参数从不同侧面反映环境特性,热力不稳定度和能量参数主要反映大气的热力结构状况及与其相关的对流潜在的可能性和强度;动力不稳定度参数反映大气的动力环境是否有利于强对流的发生及环境场对系统类型的可能影响。因此,从热、动力不稳定度的角度出发来寻找飑线扰动依据是可行的。   (4)当低层(850hPa以下)的位温与CAPE的相关系数大于0.5,边界层到高空6km处的风速切变呈线性增长,风切变值大于2×10-3s-1,且粗理查森数小于20时,适合对这类飑线的位温场进行扰动;相反的,当飑线过程的位温与CAPE的相关系数小于0.5,边界层到高空6km处的风速切变呈非线性增长,且风切变值小于2×10-2s-1,BRN数大于20,风速变率较大时,对位温扰动的集合预报效果不再明显。依据此准则,随机选取了2次飑线过程进行检验,发现无论从误差分析,地面累积降水,还是成员的发散度方面来考虑,其预报效果均好于随机选取扰动变量进行集合预报。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利用多年多种台站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详细讨论了青藏高原夏季风季节内变化及其与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降水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某个气象要
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3.1.1模拟了2014年3月31日一次华南飑线过程,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对此次飑线过程的动力、热力和云微物理特征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分析了海水中的化学成分,阐述了海水环境中混凝土的腐蚀机理,并针对腐蚀机理分析了改善混凝土自身结构、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掺加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施工操作方法等各种防护方
创新作文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有些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其中的五种方法。一、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法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定势有许多主客观的
尽管热带气旋路径预报误差已大大减小,但是对突变路径的预报误差仍然很大。本文介绍了一种从近海台风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中提取中低层环境风信息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预测近
IPCC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大,使得过去140年中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4~0.8℃,达到了1000年以来的最高值。人们预期,全国变暖可
本文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 ERSST海表温度资料以及中国160站降水、气温资料,对中东急流强度、位置的季节变化特征及热力影响、冬季年际异常及其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进
本文改进了Yang&Brasseur(1994)建立的平流层臭氧光化学反应箱模式,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引进溴族,并考虑了辐射反馈效应,以中纬度地区平流层下部约18KM处的臭氧光化学过程为基础
暴雨的发生不仅仅与宏观尺度的天气现象有关系,微观过程更为深入研究暴雨的机理和发生发展过程提供了一个好的研究角度。本文利用二维云分辨模式对2008年6月10日-15日的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