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亚里士多德时期,无论在语言学领域还是非语言学领域,隐喻都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关于隐喻的研究不计其数,关于隐喻的著作也数不胜数。面对如此众多的著书立说,留给现今学者们至少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1)如何根据自己的判断整理这些纷繁复杂的理论;(2)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围绕着这两个问题,本文对隐喻现象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作了较为充分的描述,并详细阐述了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英语词汇学习过程的影响。全文主体共包括四章。 第一章概括和评价了有关隐喻的哲学解释。 对于隐喻本质的阐述常见的有三种传统理论,在第一章中对这三种理论分别加以讨论。相比传统理论对隐喻的解释,认知理论更有说服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隐喻不仅仅是个语言现象, 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头脑当中的概念通过隐喻构建,行动进而也通过隐喻构建,因而语言也是通过隐喻构建的,这正是隐喻的本质所在。第二章概述关于隐喻的不同研究方法。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关于属和种的分类关系,也就是词的一般含义和词的特殊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这种分析主要局限于诗歌语言中,经常见诸于文学,语言和哲学的研究中,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本章主要针对当代研究方法予以阐述。语义和语用方面在所有这些提及的方法中有所侧重。由于语义方法运用的“语义异常”或“成分分析”缺少语境分析,所以遇到了诸多困难也招致了很多批评。 此种方法被认为是不完全的。 语用方法表明隐喻是一种特例,它通过对质的准则的违反来解释。这种对隐喻的尝试显然使问题变得简单化了。其他一些关于语用的分析方法,作为隐喻研究从纯粹语言学领域到多学科领域的过渡,在本章中也有所提及。第三章详尽阐述了在认知语言学背景下对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这一章中的前半部分就该领域中与隐喻有关问题的进行了详细论述。这些问题包括: <WP=112>1. 认知和语言的基本关系认知语言学家们十分关注认知与语言的关系。他们认为语言是认知的结果和不可或缺的部分。自从认知活动刚刚在人脑中开始时,语言就自然成为认知的窗口。认知语言学因而成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从语言认知的角度讲,正是人类的经验和认知能力通过认知和隐喻模式揭示了语言形成的动机。2. 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从语言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既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哲学思维。语言和认知的不同的哲学观点影响着对隐喻的研究。本文借鉴了经验主义的认知观。经验主义强调事物形成过程中隐喻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认知在经验构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根据经验主义的观点,隐喻应当是一个重要的认知工具。通过这个工具,一种事物可以通过另外一种事物在物质、心理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重新被理解。经验主义为隐喻的认知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由于认知和语言是大脑和经验在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因此它不完全脱离人而存在。无数的语言材料表明语言受现实世界、生理知觉、认知发展、认知结构等影响,并且与人类感知器官联系在一起。3.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认知中的事物的类别称之为事物的范畴。在世界上,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材料,形状,颜色。 普通的机体和物体,比如人,动物,植物,书籍,桌椅等,并不难将它们分类。 但是,其他一些现象,比如长度,温度,颜色等,由于它们没有明显的物理特性,并不那么容易划分,因此这些现象的分类只能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过程中的类别划分通常被称为范畴化。人类正是通过这种心理活动过程中的范畴化,才开始慢慢地认识世界。生理认知活动过程中的范畴化是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从认知的角度讲,人类的范畴化是了解世界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范畴化的能力,人类就不可能活在这个星球上,人类也不可能将经历加工、组织和保留。范畴化的心理过程形成了认识事物的认知结构。 <WP=113>认知结构在语言当中得到确切的反映。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被认为是人类思考、行动和言语最基本的能力。范畴通常具有被称为原型的最佳范例。 原型是建立在人类范畴化认知能力基础上的。在范畴化过程当中,范畴的扩展产生了词的扩展词义。因此,词意的扩展包含了两个或者更多的范畴。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解释不同范畴(域)之间的映射关系(不同域之间的隐喻映射)。4.范畴化在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范畴化在词的含义和语言运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认知过程中的范畴化通常表现为词语的使用。概念是理解事物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说,范畴化过程的基础是抽象概括。也就是说,在旧概念的基础上重新构造新的概念或在相对具体的事物当中抽象概括出新的概念。这与人们的隐喻能力是一致的。5. 意象图式和隐喻认知模式 根据经验主义的认知观,词义来自于人类对经验的处理。在人类认知体系中,存在着另外一种叫做意象图式的认知层面。意象图式来源于人类感性经验,是建立在对事物之间关系上的认知结构。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意象图式相互联系起来。人类的概念结构也是通过这种意象图式建立起来的。很多隐喻都是由意象图式向抽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