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胶囊作为载体被广泛应用到药物控制释放、基因治疗、疾病诊断和生物成像等领域。但是,微胶囊与细胞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微胶囊的生物应用前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依赖于细胞的胞吞,例如,细胞内药物和基因的传递等;另一方面,微胶囊的胞吞可能会带来副作用,例如,对细胞的毒性或者对细胞功能产生影响。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微胶囊都会通过细胞膜被传输,并且游离于基质当中。因此,探究微粒和细胞之间的作用是需要的,阐明微粒的物化性质和细胞响应之间的关系更显得重要和迫切,其中包括胞吞动力学和胞吞途径、细胞内的分布以及细胞功能的改变等。研究表明,胶体微粒的尺寸、形状、表面性质等对细胞胞吞的过程以及微粒在细胞内的分布都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关于微胶囊硬度对胞吞影响的研究却甚为稀少,因此本课题着重探究了两种不同模量微胶囊的胞吞及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1)以碳酸锰为模板,以戊二醛(GA)和聚烯丙基胺盐酸盐(PAH)为原料,采用模板掺杂层层自组装法制备两种不同模量的微胶囊,并通过SEM、FITR、XRD、TEM、CLSM等手段对其进行相关性能表征。(GA/PAH)4微胶囊的粒径范围为3-4μm,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且机械强度较小,干燥状态下会发生塌陷,重新分散至水相中之后又会恢复至中空球形状态。同时,微胶囊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囊壁结构。该微胶囊大小尺寸适宜,所用囊壁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由于其机械强度与壁层材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为后期微胶囊模量与细胞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依据。(2)通过将微胶囊与Hep-G2细胞共培养,来探究微胶囊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对细胞形态、活性等性能的影响。制备的两种微胶囊的模量分别为1243.3 MPa和3309.5 MPa,粒径尺寸仍然约为3-4μm;随着微胶囊与细胞共培养时间的增加,在24 h内,胞吞微胶囊的量在增加,当时间大于24 h之后细胞胞吞的微胶囊的量趋于平衡;MTT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胞吞微胶囊之后对自身细胞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可以认为该两种微胶囊对细胞无毒害作用。(3)以MnCO3微粒作为模板,通过交联PAH和DPA可制得具有稳定囊壁结构的(PAH/DPA)4微胶囊。该种微胶囊尺寸大约在3μm左右,壁层厚度约为55.25 nm,且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在高浓度的聚苯乙烯磺酸钠(PSS)溶液中会发生可逆弹性形变;同时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微胶囊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囊壁结构。该微胶囊大小尺寸适宜,所用囊壁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交联反应具有可逆性,在药物传递载体及控制释放等生物医用领域具备良好的潜在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