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体组织伤口的愈合过程十分复杂,由多种组织细胞、免疫细胞及相关分子共同参与,经有序调控而完成组织修复,整个过程可以分为炎症期、增殖期和塑型期共三个阶段。目前,组织伤口愈合的机制研究成为创伤修复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尤其是一些难愈性的组织伤口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并给临床治疗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惑。促组织伤口愈合的治疗措施通常为局部给予敷料或抗生素来促进伤口修复和避免伤口的感染,但对于一些感染后难愈性伤口,疗效往往不令人满意。IL-33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前炎性细胞因子,属于IL-1超家族成员。IL-33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ST2L结合,诱导免疫应答向Th2型偏移,促进Th2型细胞因子如IL-4、IL-5、IL-10、IL-13的分泌,可调节组织细胞如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免疫细胞如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的功能活性。本课题拟建立小鼠非感染性皮肤伤口和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伤口两种动物模型,探讨IL-33在伤口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目的:通过观察IL-33在小鼠皮肤伤口组织中的变化情况,探讨外源性IL-33在皮肤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伤口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提高组织伤口(尤其难愈性伤口)愈合的治疗措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研究方法:建立小鼠背部皮肤伤口模型,通过给予外源性IL-33的治疗,观察小鼠伤口的愈合时间和愈合率;皮肤组织mRNA提取后,RT-PCR鉴定相关细胞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皮肤组织固定,经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伤口局部新生血管与肉芽组织的形成、局部成纤维细胞与炎性细胞的数量、胶原纤维的增殖以及替代活化途径巨噬细胞(AAM)的产生。体外检测IL-33促进成纤维细胞(NIH3T3)迁移的作用。研究结果:1.优化表达IL-33蛋白GST-IL-33融合蛋白经诱导时间的优化及表达部位的鉴定后,表达菌株培养2h37℃250rpm,加入终浓度1mM IPTG诱导4h,经过超声裂解、纯化、酶切、去内毒素等获得IL-33。2. IL-33促进小鼠非感染性皮肤伤口愈合的作用建立BALB/c小鼠皮肤伤口模型,经IL-33治疗后,对照组皮肤伤口的愈合时间为10天,治疗组为8天。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IL-33治疗后成纤维细胞与胶原纤维数量增多,肉芽组织形成较对照组增加,伤口局部AAM与相应的细胞生长因子如TGF-β、VEGF基因表达量增加,并能有效促进成纤维细胞的迁移。3. IL-33促进小鼠皮肤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伤口的愈合作用建立C57BL/6小鼠皮肤伤口感染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模型,经IL-33治疗后,对照组皮肤伤口的愈合时间为12天,治疗组为10天。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治疗组成纤维细胞与胶原纤维数量较对照组增多,流式细胞检测发现脾脏Th17细胞的比例上升,伤口局部组织中TGF-β、IL-6、VEGF表达增加。结论:成功诱导并制备IL-33蛋白;IL-33通过调节CD4+T细胞免疫应答,诱导AAM巨噬细胞生成,促进成纤维细胞(NIH3T3)的迁移,调节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产生,从而发挥促进小鼠皮肤伤口愈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