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开展,以及境外资本对大豆产业的冲击,我国大豆产业呈现国产大豆产能不足,消费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同时。由于我国实行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多种农产品取消了收储政策,造成农产品价格存在频繁波动风险,大大影响了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制约我国农业发展。为了增强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保险+期货”价格风险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在保障农户售粮价格、分散农户价格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仍存在价格风险管理成本过高、农业生产者收入及售粮途径无法保障的问题。新型“订单+保险+期货”价格风险管理模式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订单+保险+期货”模式通过引入订单农业和基差贸易,能够有效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保障农产品购销渠道,并通过基差定价将价格风险分散给期货市场其他交易者,从而高效管理价格风险,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和种植积极性,促进农业健康发展,保障我国粮油安全。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首先对传统“保险+期货”模式和新型“订单+保险+期货”模式进行分析和阐述,并将两种模式进行对比,总结“订单+保险+期货”模式的比较优势,分析新模式的价格风险管理特点和效果。接着,对黑龙江赵光农场开展的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以下简称阳光农险)、南华期货公司、九三集团三方合作的大豆“订单+保险+期货”价格风险管理模式的试点情况进行阐述,明确其基本运作机制、具体操作流程、价格风险规避措施及合作的效益情况。最后,基于三方合作的试点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建议期货市场方面增加创新投入,加大期货期权领域创新力度,建立健全“订单+保险+期货”场内交易制度;建议保险公司方面开发多层次保险产品,开发保单质押贷款业务;建议农业生产这方面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和规模化;建议农产品加工企业方面对基差进行套期保值,建立集中采购制度。本文通过上述建议,为今后“订单+保险+期货”模式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