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庭审提问的认知解读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应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法庭庭审提问进行分析论证,从认知的角度对庭审提问中律师使用的策略进行解读,从而帮助人们深入认识和理解法庭活动中的认知过程。法律语言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正逐渐吸引来自跨学科研究者们的注意。而法庭庭审提问作为整个审讯的中心,不可避免地成为法律专家和语言学家的关注焦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查发现,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Woodbury,1984; Matoesian, 1993; Conley & O’Barr, 1998; Philips, 1998; Eades, 2000; Liao Meizhen, 2003)从修辞学、社会语言学、会话分析以及语用学等多个不同角度对法庭庭审提问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然而,他们更多地是从社会和语用的角度来观察研究庭审提问,很少有人从认知层面对法庭活动的认知机制进行研究探讨。众所周知,在法庭辩论中,律师为了控制对方证人的回答,会使用一些策略。而律师机智的提问与其认知机制密不可分。因此,本文作者尝试使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庭审提问进行认知解读。Fauconnier & Turner(1998b)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机制,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认知工具。国内外众多学者纷纷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诸多语言现象。有专题介绍并论述该理论对隐喻、委婉语等的阐释力(汪少华,2001;梁艳春,2003);有运用该理论来解读幽默机制(王文斌,林波,2002)。这些研究都表明,概念整合理论对语言和思维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如果说,概念整合是语言认知的普遍现象,那么我们必须证明这一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可操作性。因此,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庭审提问进行分析,可以为论证概念整合的普遍性提供一个很好的操作平台。概念整合理论具有完整的框架结构,并且遵循一套完整灵活的机制运作。在整合过程中,输入空间的结构可以有选择地投射到整合空间。通过完善(completion)和阐释(elaboration)过程,整合空间可以生成输入空间中没有的新结构。本文正是利用概念整合过程中框架结构的引入才得以成功地分析律师提问策略的认知本质。本文三个提问策略的认知分析揭示了律师在选择这些策略时,都是潜意识利用了某种为人们所熟知的框架,通过完善和阐释过程得到进一步推理,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总之,概念整合理论与法庭庭审提问的结合,既可以拓宽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领域,同时又丰富了法律语言学的研究,从而为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论文共由五章构成。第一章首先介绍该本研究的必要性、目的以及全文的整体框架。第二章简要概述了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法庭庭审提问的研究情况。第三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概念整合理论的主要思想、基本概念,及其在不同领域内的应用。第四章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将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结构和庭审提问中律师所使用的策略相结合,运用图示,从认知的角度阐释律师提问证人的策略技巧。第五章总结了全文,同时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夏洛特·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以及她们的代表作品《简·爱》和《呼啸山庄》多年来都是评论的热点。但是,在这些评论中鲜有认真比较两书及其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