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90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美学是上世纪60年代由尧斯(Jauss)和伊塞尔(Iser)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理论依据所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作为接受美学的主要构成成分,“期待视野”、“视野融合”、“文本未定性”等核心理念主张,文本意义的解读需要有读者主动的参与,而文本意义的产生需要读者与作品的积极互动。接受美学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我国翻译研究的视野,90年代以后,接受美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当中。在传统的翻译学研究中,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角色被严重忽视。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界出现的“文化转向”,译者角色也经历了从幕后到台前的转变。此后,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逐渐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热点话题。接受美学旨在阐释译者作为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本研究基于接受美学,以汪榕培的《牡丹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期待视野”、“视野融合”、“召唤结构”等不同维度来探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作用。研究发现:一方面,在语音、句法、典故、文化词语等层面的翻译中,译者可通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达到满足译语文本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与译语文本读者产生“视域融合”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译者受到个人文化认知和目的语意识形态的制约,其译者主体性在填补“文本未定性”过程中也受到制约。研究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满足和达到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并实现特定的美学目标。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有利于挖掘和再现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同时也为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慢性腹泻为慢性消化道疾病症状之一,国外统计其发生率为3%~5%。小肠疾患所致慢性腹泻传统检查诊断率低。胶囊内镜的出现,使小肠疾病的诊断率明显提高。作者用M2A胶囊内镜对胃肠镜
目的研究标准化急救流程在产后出血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方便选择该院于2015年5月—2016年4月间救治(该院年分娩量为1万多)的94例产后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
范曾·书画欣赏范曾,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诗人,1938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55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57年转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半年后转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速发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到此类国际性竞投标活动中。因此,对于相关竞投标文件的翻译需求也
针对传统铣削模型不能较好的反映出微铣削刀具因尺寸效应而易受切削力与切削振动的影响效果的问题,建立了微铣削刀具运动轨迹和动态切削厚度模型和考虑刀具磨损的微铣削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