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铜矿资源储量偏少,品位较低,利用微生物浸出工艺回收低品位铜矿石的铜,是有效缓解我国金属铜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针对甲玛地区的低品位铜矿石,开展了浸矿用细菌的选育和生长行为研究、矿石的试验室摇瓶浸出和柱浸试验,以探讨这种低品位铜矿石微生物柱浸的适宜工艺条件,为甲玛地区角岩型低品位铜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从甲玛酸性矿坑水中分离出了一株浸矿用嗜酸细菌,命名为XZ菌株。该菌的菌体呈短杆状,长度约1.0-2.0gm,宽度约0.5μm。氧化生理特征和生长行为研究结果表明,XZ菌株在温度为30℃,初始pH=1.5~2.0的条件下,氧化活性最强,利于细菌生长;细菌生长过程中,体系中Fe3+会水解沉淀生成黄钾铁矾,在pH约为2.4时Fe3+更容易水解生成铁矾沉淀。摇瓶浸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有菌浸出的浸出速度和浸出率都明显高于无菌浸出的:在浸矿菌液接种量为10%的条件下,浸出15d,浸出率达到最大值,即为72.15%;矿浆浓度低于20%时,浓度的差别对浸出影响较小:初始pH=2-3时,矿石浸出的效果最佳。在柱浸试验研究中,采用甲玛当地的XZ菌株浸矿,浸出率约32%;采用试验室保存的DB菌株浸出率约36%;柱浸后期浸出速度变缓可能是铁钒沉淀阻碍了铜的进一步浸出;浸出体系非常复杂,实际矿石浸出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即使相同的环境条件,浸出时体系变化差别也会很大。综合浸出试验结果表明,浸出过程体系的pH、Fe2+浓度、总铁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之间的变化规律存在紧密联系;由吸附机理分析得知,矿石粒度越细,吸附率越高;接种浓度为1×107个/mL时,细菌吸附率高于接种浓度为1×108个/mL;细菌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具有明显的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