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水果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水果消费在居民日常膳食消费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城镇居民年人均水果消费量由1990年的41.11千克增加到2012年的56.05千克,农村居民年人均水果消费量则由1990年的5.89千克增加到2012年的22.81千克,可见,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未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水果消费量将会继续增长。与水果消费持续稳定增长不同的是,水果价格表现出显著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根据农业部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市场监测数据显示,水果价格平均每月的波动幅度为7%,且最大波动幅度达20%,水果价格的波动幅度大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以苹果为例,2011年北京、天津及上海苹果价格平均为8.960元/千克、7.940元/千克及10.560元/千克,山东、陕西及河北平均价格为5.390元/千克、6.340元/千克及6.500元/千克。由此围绕水果价格产生几个核心问题:水果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影响水果价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不同区域水果价格之间有何联系?水果价格为什么会波动?促成水果价格波动的因素又有哪些?如何平抑水果价格波动使其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水果价格作为联络水果生产和消费的市场纽带,对稳定水果供给和需求至关重要:一方面,水果价格如果持续低迷,会挫伤果农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不利于水果稳定供给;另一方面,水果价格如若持续高升,会影响到消费者对水果的消费需求。因此,无论水果价格持续低迷抑或持续高升,对于整个社会福利而言,都是一种损害,故对水果价格的关注应该被提上日程。带着以上围绕水果价格提出的问题,本文基于有关价格形成理论、波动理论及调控理论首先运用HP滤波模型和ARCH类模型研究了水果价格波动的周期特征和路径依赖特征,接着构建GMM系统模型研究了水果价格的形成机制,然后分别构建门限动态调整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及VAR模型研究了水果价格垂直传递机制、水果价格空间传递机制及外部冲击对水果价格的传递机制,紧接着通过构建生存分析模型(Survival Analysis)研究水果价格波动风险机制,最后提出水果价格调控的政策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水果价格波动特征进行研究。这一部分首先运用HP滤波法对水果价格波动的周期性特征进行分析,然后运用ARCH类模型分析水果价格波动的路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波动偏离率,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水果价格波动可划分为7个周期,各周期持续的时间长度、谷-峰落差都不尽相同;水果价格波动存在明显的一阶ARCH效应,即波动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此外,水果价格波动路径不存在非对称性且对食品价格波动的反应路径具有滞后效应而对粮食及蔬菜价格波动的反应路径具有即时效应。(2)构建供给-价格-需求系统模型对水果价格形成过程进行模拟,并运用GMM估计法对该系统模型进行估计,研究表明预期价格、进口水平、出口水平、替代品价格及供给量会对价格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而单产水平、产量通过供给间接对价格形成产生影响,人均收入水平、加工水平、人口规模及城镇化率等因素会通过需求间接对价格形成产生影响。(3)运用门限动态调整模型对苹果、香蕉和西瓜产、销价格之间的垂直传递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三种水果价格系统对均衡偏离具有自动调整机制,而这种自动调整机制因产、销经营者实力对比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苹果和西瓜价格自上而下传递短期调整过程具有明显的门限效应,而香蕉价格自上而下传递却不具有门限效应,主要原因是苹果、西瓜销地经营者掌握着定价权,产地经营者处于价格被动接受地位,而香蕉销地经营者和产地经营者在定价权上处于相同的地位。(4)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苹果、柑橘及香蕉价格空间传递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三种水果价格呈现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不同地区产量、销售成本、人均收入水平、城镇化率及替代品价格是影响三种水果地区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苹果、香蕉和柑橘的地理空间系数分别高达0.91、0.91和0.69,经济水平空间系数分别为0.86、0.51和0.62,对外贸易水平空间系数分别为0.13、0.64和0.42,苹果、香蕉的市场保护水平空间系数分别为0.35和0.36,说明地理距离、市场保护程度差异、对外开放程度差异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三种水果价格空间传递的制约因素。(5)构建VAR模型研究了苹果、香蕉及西瓜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之间的传递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来看我国水果市场与国际水果市场是整合的,但这种整合却表现出单向引致关系,即国际水果价格对我国国内水果价格产生了引致作用,而反过来我国国内水果价格却未能对国际水果价格产生引致作用。此外,还运用该模型研究了国际原油价格、国际粮食价格、国内零售商品总额增长率、相对货币供给量、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及外汇储备增量变动对我国水果价格的冲击作用,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分别通过供给通道、需求通道和金融通道对我国水果产地和销地价格产生冲击效应。(6)构建水果价格波动的生存函数模型对脐橙价格波动风险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脐橙价格连涨(连跌)生存时间是连涨(连跌)率的非增函数;脐橙价格连续上涨持续的时间要短于连续下跌持续的时间,脐橙价格由上涨转变为下跌的概率要大于由下跌转变为上涨的概率,这是因为我国脐橙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结构,在此结构下卖方抗跌心理较弱。(7)将水果零售价格波动的正常范围限定在通货膨胀率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之间,那么从2004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第二季度的38个季度里,我国水果零售价格有22个季度的波动是异常的;通过演绎分析得知我国水果市场调控存在补贴不足,多头管理问题突出、缺乏系统高效的信息平台、对流通领域的补贴成效不显著、对价格上涨和下跌的调控不具对称性等现实问题;在借鉴美、日、欧、印度及沙特等国(地区)农产品价格调控经验基础上,提出要在遵循市场对价格调控机制的原则下,从供给管理、需求引导、流通体系构建、价格保险机制建设等方面入手构建我国水果价格调控政策体系。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四点:(1)构建了供给-价格-需求系统模型来模拟水果价格的内生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水果价格的形成因素。现有文献研究大多通过构建单一价格模型来研究水果价格的形成,将水果供给和需求因素看成是不受价格影响的外生变量,而将供给和需求因素看做是受价格影响的内生变量纳入到价格形成系统中的研究不多见。本文以水果价格为研究对象,将水果价格变量及水果供给、需求变量内生化来模拟水果价格动态形成过程,得出水果价格形成受水果单产水平、进口量、人均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预期价格及替代品价格等因素影响的结论。这在水果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运用门限动态调整模型来研究水果价格垂直传递机制。现有文献研究在研究水果价格垂直传递机制时大多假定垂直价格之间的传递具有线性特征,却不能证明这种线性特征必定存在。本文基于门限动态调整模型分别证实了苹果、香蕉和西瓜三种大宗水果产、销价格之间短期传递的非线性特征,认为这三种水果产、销价格之间的传递具有明显的门限效应。这在水果价格垂直传递研究方面可能具有一定创新性。(3)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来研究水果价格空间传递机制。现有文献研究大多采用传统的计量方法来研究水果价格的空间传递,而忽略了空间依赖性对水果价格空间传递的影响。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苹果、柑橘和香蕉三种大宗水果价格在我国30个省域(不包括西藏)的传递机制,得出我国水果价格区域传递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这在水果价格空间传递研究方面可能具有一定创新性。(4)运用生存分析模型来研究水果价格波动风险机制。现有文献研究大多采用线性模型来研究水果价格波动风险机制,少有采用非线性模型来展开研究。本文以脐橙价格为例,运用生存分析模型研究了脐橙价格波动风险机制,得出脐橙价格连涨(连跌)生存时间是连涨(连跌)率的非增函数的结论。这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