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负压封闭吸引技术(VSD)是由德国Ulm大学附属医院创伤外科医师wim Fleischmann于1992年首次提出[1,2],用于四肢创面的引流,目前在软组织创面处理中已得到广泛运用,能使软组织紧密粘在一起,增加静脉充盈,加快清除水肿液,刺激组织产生更多的新生血管,增加创面的生长因子,清除坏死组织,减少创面细菌数量等,对促进创面愈合有积极作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认可,它将负压均匀分布于创面组织,制造局部的真空辅助闭合状态,促进创面的愈合。目前负压封闭引流装置(VSD)主要材料是医用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泡沫,内置多侧孔硬质硅胶引流管,外覆盖生物半透胶膜,通过负压,对创面组织持续主动高效全方位的引流[3]。临床观察发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应用于裸露的骨骼、肌腱、关节创面,能有效覆盖创面,有效降低感染率。但是对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否能够促进骨外露创面愈合,这一问题仍有较大争议。传统观点认为,骨外露创面只有通过皮瓣治疗才能愈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否促进骨外露创面愈合?作用机制如何?多大面的骨外露创面用负压治疗能愈合?多大的不能愈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4]。为了进一步探讨负压封闭吸引技术(VSD)对骨外露创面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本实验以新西兰大白兔的颅骨外露伤为模型。选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88只,平均分为四组,并建立兔颅骨外露实验模型。其中,A组(22只):于兔头颅骨部制作直径为2.0cm的圆形创面,保留骨膜,采用-120mm Hg负压持续吸引;B组(22只):实验动物处理同A组,仅采用常规换药治疗;C组(22只):在兔头颅部上制作直径2.0cm的圆形创面,剔除骨膜,治疗方法同A组;D组(22只):实验动物处理同C组,治疗方法同B组。每组随机各抽取10只,观察创面愈合率和创面愈合时间;其余12只分别在术后第3天、7天、10天、15天进行取材检测,进行细菌定量、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中炎性细胞浸润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及新生胶原纤维排列情况。实验结果表明,A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8±2.5天,B组为23±2.8天;C组为26±3.4天,D组为30.00±4.2天。运用VSD治疗和常规治疗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实验表明,VSD治疗骨外露创面能够有效覆盖创面,防止创面水分的过度蒸发,保持创面清洁湿润,减轻创面水肿,减少创面表面细菌含量,预防创面感染,降低创面炎性反应,加快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促进创面组织中生长因子VEGF、TGF-β1高表达,降低IL-1、IL-6的表达,促进血管再生,促进胶原蛋白合成,达到加速创面愈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