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分析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和化验检查结果,以及患者内科治疗和不同手术时机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旨在寻找最佳的治疗方式及治疗时间。方法本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69例急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情况及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A组55例(内科保守治疗),B组6例(临界脑疝时行去骨瓣减压术),C组8例(脑疝发生后行去骨瓣减压术)。比较3组治疗过程中梗死体积、中线侧方移位值、血压值、超敏C-反应蛋白、功能恢复状况及预后情况。结果1、内外科治疗患者死亡率及预后分析内科组(A组)与外科组(B、C组)相比,患者的死亡率(Fisher精确法,P>0.05)及总体预后(t=1.447,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梗死体积大于200cm~3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血压变化对脑水肿扩大的影响B或C组和A组(A组患者中无脑疝者)相比,收缩压的血压升高对脑水肿扩大有明显不良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的变化对脑水肿扩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B与C组相比,收缩压及舒张压对脑水肿扩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头颅CT评估LHI患者中线侧方移位(MLS)的临床研究脑疝组(C组)、临界组(B组)、无脑疝组(A组患者中排除脑疝和临界脑疝患者),三组对比,颅脑CT上脑疝情况与中线移位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MLS≥5mm时,其发生脑疝可能性很大;MLS≥10mm时,患者已脑疝可能性大,若不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死亡的可能性高;MLS<5mm时,其生存的可能性大。4、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根据随访30天后mRS评分,回顾性分析A组患者血清hs-CRP测定值与LHI患者预后关系;结果发现,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评分4-5分或mRS评分6分患者血清hs-CRP测定值高于mRS评分0-3分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RS评分4-5分患者血清hs-CRP测定值与mRS评分6分患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脑疝的形成时间一般在起病后48-72h,脑疝之前接受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手术能提高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2.血压变化与脑水肿扩大可能有关,收缩压升高对脑水肿扩大有不良影响。3.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患者颅脑CT上中线侧方移位值大于等于5mm可能预测脑疝发生,中线值大于等于10mm是脑疝的高危因素。4.排除慢性感染、外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后,静脉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大脑大面积梗死的预后相关。5.影像学检查某些表现可以作为进展性大面积脑梗死预判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