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中银铁路沙害特点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clv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中银铁路自开通运营以来,铁路沿线部分沙区风沙灾害日益严重。路基积沙会对铁路设备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经调查太中银铁路兰州铁路局管内存在Ⅰ级沙害9处、Ⅱ级沙害13处,沙害总长度58km,沙区路段长度总计约58km,沿线沙害十分严重,时刻威胁着铁路的安全运营。沙害路段长、各沙区沙漠范围及危害程度差异较大、引起沙害的原因不同、水热条件相差较大,所以必须对各沙害区段逐一调查研究,针对每个工点的具体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防沙体系,切实做到“因害设防,因地制宜”。本文以沙害最严重的定银线K1563+500——K1566+850为重点研究区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场风沙流及风速观测数据,根据沙漠地区独有的自然气候特点,如沙区气候严酷、风沙严重、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且沙漠地区人烟稀少,建材稀缺、交通运输不便,工程造价昂贵等特点,在满足防护要求的前提下,提出并实施了工程与植物相结合的综合防沙体系。同时,采用室内试验、野外观测、现场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梅花井工点内所实施的防沙措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评价。针对防沙措施和防沙体系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通过对太中银铁路兰州铁路局管内沙害区段的沙漠(地)分布、沙害成因、危害程度、气候特征、原有植被类型、覆盖度、风沙流活动特点等方面的详细调查研究,总结提出了太中银铁路沙害类型以沙漠型沙害和沙地型沙害为主,主要危害形式有风沙流危害和沙丘移动埋压。根据太中银铁路线路沿线的风沙活动规律,针对各沙害区段内沙丘范围、外部沙源情况、原有植被覆盖度等具体情况,遵循因地制宜、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提出太中银铁路沿线沙漠型沙害防治模式、平沙地型沙害防治模式、退化草场风沙灾害防治模式3种防沙治沙模式。其中在沙害最严重的梅花井工点实施了栅栏阻沙带、草方格及尼龙格状网固沙带等工程治沙措施;针对当地的水热条件和植物情况,选择在固沙带内栽种植物,建立起工程与植物措施搭配的综合防护措施。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梅花井工点的工程措施起到了显著的防风、阻沙、固沙和延缓沙丘移动的作用;在工程措施的保护下,区段内植被覆盖度提高了10~15倍,形成植物防沙体系,有效治理了铁路沙害。
其他文献
<正> 说 明 1.根据我国新建的第一、二座斜拉桥的施工基础资料,我们派员去施工现场召开了座谈会,收集了有关资料经研究分析、组合编制了此概算定额,除上报交通部核审外,现印
目的探讨不典型胎盘早剥超声声像图特点并分析漏诊原因。方法对19例不典型胎盘早剥患者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胎盘内部回声、胎盘与子宫壁间的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
本文概要介绍了瑞典近十多年来在交通安全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国上自国会下至各地区均能长期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交通安全及其科
目的探讨胎儿肺部病变超声声像图特征及临床预后与转归。方法对49例肺部病变胎儿的产前超声声像图特征及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肺部病变胎儿产前超声表现及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重大道路工程建设的蓬勃开展,为工程测量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伴随着测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
以2005年上海市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中11 407条20~39岁成年人数据为对象,运用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技术,对市民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中的21项重要体质指标进行了处理和分析,从中得
文章设计了一套基于ZigBee技术的家居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由Zigbee无线传输模块、嵌入式智能网关、传感器等设备组成,能准确采集显示温湿度信息、烟雾信息、入侵信息,并能完
该文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中具有转义用法的人体词语进行比较,以认知语言学认知模式 (cog nitivemodels)和文化模式(culturalmodels)理论为依据,揭示了人体词语符号中显现的人类
动荷载特别是地震荷载是造成岩质边坡失稳破坏的重要因素,对岩质边坡的稳定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虽然工程技术人员及科研工作者采取了很多加固措施,但是对于存在结构面的岩质边
目的:探讨槲皮素(Qu)对高糖诱导的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损伤的影响及细胞色素P450 2E1(CYP2E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CMECs分为正常组(葡萄糖浓度为5.5mmol/L)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