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通辽地区聚落体系演变与历史土地开垦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cd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场所,土地是人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农业社会,聚落扩展和土地开垦是农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土地的开垦会导致聚落的产生,聚落的发展又会促进土地的开垦,所以聚落体系演变可以作为反映开垦变化的指标。  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和通辽两市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东段,历史上土地开垦经历了数次往复,最近的一次开垦是从清代开始的。本文重建了该地区清代以来聚落体系演变,根据现代聚落密度与土地的垦殖率的相关关系,重建了该地区土地开垦的历史过程,并分析了影响该地区历史土地开垦过程的政策和自然环境因素,得到以下结论:  (1)赤峰、通辽地区聚落体系演变的特征是,聚落数增长从慢到快,呈指数增长趋势,空间扩展从南到北、沿河从下游到上游。清朝以前聚落少,零星分布于研究区最南端;光绪朝以前聚落数增长缓慢,分布于西辽河.西拉木伦河以南;光绪年间开始加速,研究区西部聚落扩展到西拉木伦河以北,东部聚落沿西辽河往上游扩展;民国时期保持高速增长,聚落扩展到北部地区以及科尔沁沙地腹地;新中国成立以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聚落格局再无大的变化。  (2)现代聚落密度与土地垦殖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赤峰和通辽开垦与未垦区域对应了明显不同的聚落密度,临界值分别是0.11个/km2和0.04个/km2;赤峰市聚落密度在垦殖率15%上下有明显均值差别,而通辽市聚落密度在垦殖率10%上下出现趋势变化。  (3)赤峰、通辽地区清代以来的历史土地开垦过程与该地区的历史时期聚落体系演变是一致的,也遵循了先慢后快,从南到北,从下游到上游的规律。  (4)影响赤峰、通辽地区土地开垦的政策因素是清代以来对该地区的禁垦放垦政策,20世纪以前该地区的禁垦中伴随有“借地养民”的政策导致该地区土地缓慢开垦,而从清末开始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的放垦政策则导致该地区的飞速开垦。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该地区降水量少、沙地广布限制了该地区的土地开垦,而河流和地下水的分布则在这种限制中开辟出一些绿色的走廊。
其他文献
在错过电商风口之后,国美推出新零售战略,决定追赶新一波风口。代夫执政的杜鹃能带领国美实现蜕变吗?“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是舵手或掌门人。”在北京鹏润大厦18层的一间会议室
高光谱热红外传感器通道宽度窄,具有对大气垂直分布状况探测的能力,同时,高光谱数据具有波谱连续,光谱细腻特点,可以探测大气中各种吸收气体的特征吸收线,为反演通道的选择提供便利
国外通过划定城市扩展边界(UGB),成功的控制了城市发展,提高了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护了周边耕地。受国外的成功实例启示,我国于2014年开始UGB划定试点工作,希望通过
2016年8月13日,上海《新闻晨报》的头版头条新闻《上海专题部署空气质量保障》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上海市委韩正书记“必须不折不扣执行确保万无一失”的要求下
空间结构研究既是区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合理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旅游规划中,旅游空间布局对旅游业的健
葡萄斑叶蝉[Ezythroneuraapicahs(Na Wa)]是吐鲁番葡萄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以成虫、若虫群集于叶的背面吸食汁液,叶片正面呈现白色斑点,虫口密度大时整株叶片变为黄白色、焦枯
耕地利用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粮食安全,众多学者为了评价耕地利用状况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指数。复种指数是评价耕地利用强度的指标之一,其实质是从耕地利用次数角度反映耕地在特定的
研究大宗农产品价格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经济增长的研究拓展到农产品范围,分析探讨农产品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及影响途径,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农产品贸易的方式及重要的意义
8月30日至9月2日,2000年安徽省党史宣传教育暨刊物工作会议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各市、地党史研究室负责同志,1999年~2000年度党史纵览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及一些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 ,大同南郊区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到 1 998年底 ,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 2 8.0 3亿元 ,财政收入达到2 .4 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