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Vaguenes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dvertisements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22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语被越来越多的广告制作商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运用于广告标语中,并成为近几年来模糊性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对汉英广告的模糊性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  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中作出恰当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其中语言的选择是手段,顺应是目的和结果。广告中模糊语的运用其实就是广告制作商有意的受语言内和语言外因素左右而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内部的因素在于广告语言与其他文体语言的差异性。语言外部的因素在于语境需求,即中西文化的差异。广告语言形式的任何选择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制约,模糊语的选择同样受制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是顺应不同文化的体现,也体现了不同的中西文化差异。为此本文具体的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  (1)作为一种交际策略,模糊性是怎么样在汉英广告中具体地被实现的;  (2)汉英广告中的模糊性语言如何动态地顺应了不同的文化语境;  (3)汉英广告中的模糊性语言体现了哪些不同的中西文化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1)汉英广告商往往是从模糊语音(同音异形异义,同音多义),模糊词汇(模糊性名词,模糊性动词,模糊性代词,笼统性的数词及不定量的频度副词),模糊句子(含糊的省略句,反问句,简单句及分离句)等三个层面来实现模糊性。(2)模糊性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广告商根据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特点,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顺应不同文化背景的选择过程。诸如对不同生活方式,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做出的不同顺应。(3)中国人力求稳定,表达含蓄,集体至上,等级尊卑和对8,910等数字的偏爱和西方人追求变化,开放,平等和对数字7的偏爱在广告的模糊性表达方式上都有所体现。  最后对本研究课题成果及意义做了总结归纳,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其进一步研究做了展望。
其他文献
人际意义指的是语言使用中人际的,变化的,可协商的意义。这一术语来源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根据韩礼德的研究,语言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作为三大元功能
本文主要从定指效应(限制)的角度讨论了汉语存现句中有定名词的句法分布和允准条件,以及汉语无定主语句中无定名词的句法分布和允准条件。  在基于事件语义学理论,映射理论和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了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位及主位推进理论被认为可以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的诸多方面,写作教学就是
英格伯格·巴赫曼是奥地利当代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一生跌宕起伏,荣誉与怀疑始终伴随其左右。  她的作品中饱含了对战争的恐惧,对人性的思考,而社会批判则是她作品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