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缓释微粒中EGF生物学活性的保存情况,并观察PLGA微粒载体对细胞有无毒性作用。2、观察EGF纳米微粒是否能通过缓释EGF促进糖尿病(DM)溃疡真皮胶原的再生与改建,通过诱导表皮干细胞(ESC)增殖促进创面表皮的新生与修复,其对创面的修复作用是否更优于EGF。方法:1、由天津大学材料学院纳米生物技术研究所制备EGF纳米微粒。2、应用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MTT)法进行不同浓度EGF纳米微粒、不同浓度空微粒和10μg/L不同剂型EGF (EGF纳米微粒、EGF、空微粒、空白对照)的体外细胞实验,通过光密度(OD)值的检测来评价EGF纳米微粒生物学活性,研究微粒载体的毒性。3、将88只SD大鼠采用尾缘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45mg/kg)的方法制作DM模型。一周后成模,在所有大鼠的背部制备一面积为2.54cm2的全层皮肤创面,作为创面难愈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成EGF纳米微粒组(A组26只)、EGF组(B组26只)、空微粒组(C组20只)、PBS对照组(D组16只)。每天创面给药,A组给EGF纳米微粒,B组给EGF,C组给空微粒,D组给PBS。于伤后3、7、14、21天创面照相比较各组创面愈合率;创缘皮肤取材,比较各组羟脯氨酸(HYP)含量的变化情况,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整合素β1和角蛋白19(K19)免疫组化,对创面皮肤表皮厚度,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4、SPSS16.0软件做统计分析。结果:1、体外实验①不同浓度EGF纳米微粒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各浓度EGF纳米微粒组的OD值均比对照组高,其中10μg/L浓度OD值最高。各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10μg/L不同剂型EGF对细胞增殖的影响:EGF纳米微粒组OD值最高,与其他三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浓度空微粒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体内实验①创面愈合率:自第7天开始A组总是最高,B组其次。在14和21天A组与其他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YP含量:第3、7、14天HYP含量总是A组最高。第7天B组与C、D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A组与B、C、D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表皮厚度:第3天B组最厚,第7天开始总是A组最厚,B组次之。第7、14、21天A组与C、D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B组与C、D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整合素β1阳性面积比:第3天B组最高,自第7天开始总是A组最高。第7、21天A组与B、C、D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B组与C、D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K19阳性面积比:第3天B组最高,自第7天开始总是A组最高。第14天A组与B、C、D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GF纳米微粒中的EGF生物学活性保存良好,能较EGF更好地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微粒载体PLGA对细胞无毒性。2、EGF纳米微粒能较长时间释放活性EGF,促进DM溃疡真皮胶原的再生与改建,通过诱导ESC增殖促进创面表皮的新生与修复,其促进DM溃疡愈合的效果优于E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