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了重金属铬对高粱(Sorghum bicolor)和莜麦(Avena nuda)幼苗的毒性作用。分别将以上两种植物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重铬酸钾中,进行水培实验。暴露方式分两种:1)植株生长到第八天开始染毒(铬浓度分别为Omg/l、20mg/1、50mg/l、80mg/l),2)从种子开始染毒(铬浓度分别为Omg/l、5mg/l、10mg/l、15mg/l)。在染毒期间测定生长状况,包括其地上部分和根的长度,染毒结束时,测定其叶绿素、丙二醛、根系活力、蛋白相对含量等生理指标及在植物体中铬的积累情况,通过方差分析及线性回归得出如下研究结果:对地上部分长度和根长度来说,染毒浓度和生长抑制作用呈正相关。低浓度铬对长度的抑制在染毒后期渐渐加强;根部的生长受损伤程度比地上部分大;幼苗期植株耐受性高于萌发期的植株。高粱幼苗期叶绿素a的耐受性优于叶绿素b和总含量;莜麦幼苗期在铬浓度低于50mg/l有一定的耐受性;六价铬浓度低于15mg/l对高粱和莜麦萌发期的植株叶绿素合成没有影响。铬浓度为80mg/l时高粱幼苗期植株开始产生氧化损伤,而莜麦幼苗期植株在此浓度仍无显著损伤作用产生;高粱和莜麦萌发期植株在铬浓度超过10mg/l时受损害程度较严重。莜麦幼苗期植株耐性高于高粱,萌发期植株耐受性低于幼苗期。对于高粱幼苗期植株,铬浓度是20mg/l的时候对根系活力产生促进作用,高粱和莜麦幼苗期植株均在高于80mg/l时,超出植物耐受限度,抑制根活。蛋白相对含量为高粱萌发期受铬暴露影响较大,而莜麦萌发期在高浓度(15mg/l)时出现受害情况。高粱对铬的积累量大于莜麦。根部是植物积累铬的主要部位,远高于地上部分的积累。总体来说,根部受害程度高于地上部分,是铬的主要积累部位;幼苗期耐受性优于萌发期。本研究探究了重铬酸钾染毒与两种植物耐受性的关系,表明不同生长期的形态和植物生理指标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黄高原常见农作物的铬毒理学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使用莜麦和红高粱作为污染土壤修复植物提供了一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