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的初步成型,珠三角作为中国三大核心经济圈之一,依托制造业优势逐渐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生产服务体系,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作为改革开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地区,珠三角的发展经验对于广东乃至全国地区都极具借鉴意义,但从产业集聚程度而言,珠三角生产服务业的集聚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何引导生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关于生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已经从过去的案例或统计性描述分析过渡到如今的定量分析阶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国内尚未建立成熟、统一的分析框架,而分析方法等也多移植于制造业的研究,对产业的内在机理及影响因素探讨还缺乏规律性的总结和理论模型。本文将利用翔实的数据资料,从地区和行业两个维度对珠三角生产服务业集聚程度、分布特征和变动趋势的差异化进行深入探讨,然后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等相关理论基础,结合生产服务业的产业特性,解释其集聚的成因并尝试从不同角度针对生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提出理论假说,以计量模型进行验证。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地区维度,广州和深圳在生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较高的集中度,除了金融和计算机服务业外,广州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生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程度都处于中高等水平;(2)基于行业维度,珠三角的生产服务业中集聚度最高的是房地产业,而计算机软件业和金融业较低,不同城市的行业发展不均衡程度差距较大;(3)珠三角9个城市的生产服务业集聚演进路径差异非常明显;(4)从知识外溢、信息化水平、市场空间、政府行为和外资规模五个角度提出生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说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市场空间对于珠三角六大生产服务业的影响程度最高,知识外溢、信息化水平和外资规模虽然也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而政府行为对租赁和科研行业则呈负相关关系。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最后从不同的行为主体出发,分别基于政府、行业和相关支撑力量三方提出针对性地政策建议,以期有助于促进珠三角生产服务业的进一步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