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的创新活动正在从总量增加阶段向结构调整阶段转变。在研发策略的制定中,企业不仅要选择最优的研发总投入,还需要考虑研发投入的结构是否合理,包括选择何种方式创新、如何配置有限的研发资金等问题。过往已有大量研究从行业、国家等宏观层面对研发总量的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展开讨论,然而从微观视角研究企业研发结构的成果还相对不足。在此背景下重现企业创新的内部结构,从创新异质性的视角分析企业研发投入的传导机制具备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借鉴了熊彼特(1911)关于创新的概念,将企业的创新分为“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两类,并分别使用“生产率提升”和“产品质量升级”作为二者的代理指标。在理论模型中,将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研发函数同时内嵌至经典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内生化企业的研发过程,探讨不同研发策略、不同贸易冲击下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理论结论是:在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生产率研发(即工艺创新)和产品质量研发(即产品创新)的效果受市场平均价格、工资率和贸易冲击的影响;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对于生产率创新和产品质量创新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倾向,市场平均价格越高,企业越倾向于进行产品质量创新,劳动力和贸易成本越大,越倾向于进行生产率研发。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上市公司数据库测算了我国千余家出口上市公司2006-2015年间的产品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合并数据库对理论研究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于我国出口上市公司的生产率的提升和产品质量升级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受到企业工资率、市场平均价格以及关税的影响。市场平均价格存在“激励效应”,扩大了研发投入对于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幅度,而工资水平和关税则存在“成本效应”,削弱了研发对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正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