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交通工具、货物、人员在国际间的流动日益频繁,旅游和贸易打破了疾病爆发流行的生态地域限制,为传染病及其媒介生物的传播,提供了人为的便利,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传播传染病及其媒介生物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统计,每年有6000多万艘(辆/架)交通工具带来的超过数万亿美元的产品物流进入我国,通过国境口岸的出入境人数超过2亿人次。历史上,鼠疫经海陆贸易造成3次世界大流行;1930年携带疟原虫的冈比亚按蚊从非洲传入巴西引发疟疾流行,继而引发南美洲疟疾大流行;1985年白纹伊蚊从日本传入美国德克萨斯州后迅速扩散,至1992年扩散到20余个州,在接下来的二十余年中白纹伊蚊已扩散到美洲、欧洲、非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传染病在国际间的广泛传播与流行,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已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同时也给国境口岸卫生检疫带来巨大挑战。近年来,全球登革热、疟疾、基孔肯雅热、黄热病等虫媒传染病疫情频发,2005年通过并于2007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也更为侧重于保护人类健康和应对普遍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媒介生物传播的疾病更为关注,扩大了媒介生物的监测范围,并对在国际间航行的交通工具运营者、口岸当局均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质检总局对2008年全国各口岸发现的各类输入性传染病病例统计结果表明,各口岸共报告发现各类输入性传染病病例136例,其中输入性登革热病例85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5例,虫媒病占所有输入性传染病病例总数的66%。2008年全国各直属检验检疫局个案信息上报情况数据统计表明:在入境交通工具上截获各类媒介生物843.9万多只,截获媒介生物的个案约占总体上报信息的46%。虫媒传染病及其媒介生物传入并在局部地区引发疫情的风险日益增加,因此引入风险分析理论,在口岸传染病防控方面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通过对国际国内传染病疫情进行有效评估,分析传染病传播模式和趋势,确定传入传出风险等级和主要防控环节,及时发出预警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在重点地区口岸和重点环节采取措施,控制媒介生物以及携带病原体的传播。这对有效减少传染病疫情所带来的危害,保障我国口岸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根据卫生检疫系统在国境口岸防控输入性虫媒传染病及其传播媒介生物的工作性质和需要,运用AS/NZS 4360标准提出的风险管理流程及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价方法,建立输入性虫媒传染病和媒介生物的风险分析系统,通过分析虫媒传染病在全球的分布、输入性媒介生物情况、季节因素、传播途径等虫媒传染病通过入境交通工具、货物、集装箱等途径从国境口岸传入我国的可能性分析,以及综合虫媒传染病的传染性、病死率,考虑对该虫媒传染病的国际关注程度、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声誉等政治因素等作出虫媒传染病的危害严重程度分析,识别和评估入境交通工具上虫媒传染病传入风险,通过评估结果确定入境交通工具上媒介生物监控工作的重点,为输入性虫媒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相关信息和决策依据,从而指导口岸一线卫生检疫人员针对不同风险层级采取不同的检疫措施,最大限度地防范或减低输入性虫媒传染病及其媒介生物所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本研究主要结果为:一、拟定了国境口岸防控输入性虫媒传染病和媒介生物的风险分析方案,通过问卷调查和专题研讨会的形式,征求全国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媒介生物监测实验室专家和一线媒介生物监控工作人员意见,收集到207份反馈调查表,确定了输入性虫媒传染病和媒介生物影响因素及其权重系数。二、通过对虫媒传染病及其媒介生物的传入风险可能性分析,和传入危害严重程度分析,并采取风险水平矩阵分析法,确定了虫媒传染病及其媒介生物传入的风险水平。三、建立了针对检验检疫系统内部的输入性虫媒传染病和媒介生物的风险分析系统,整合口岸媒介生物本底调查数据、入境交通工具上虫媒传染病及其媒介生物的动态监测数据、实时收集的世界卫生组织等官方发布的疫情以及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其他疫情信息建立的国际疫情数据库等多方资源,建立虫媒传染病及其媒介生物传入风险分析模型,为口岸防控提供决策参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预警和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