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规范视角下基督教作品的汉译——以《四种爱》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yh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基督教作品的汉译活动在中国已经存在并发展一千多年,以其作为整体研究对象的翻译研究还比较少见。更受学术界关注的是单个基督教作品的翻译,如《圣经》汉译。并且,主要讨论的还是语言学层面翻译方法的问题,而不是将翻译置于历史与社会情境当中去研究为什么会翻译,谁在翻译,以及产生特定译本的原因。  目前,基督教汉译中萌生出一个问题,即在译本普遍具有基督教语言特色的情况下,出现了不具基督教语言特色的译本。第一种译本无疑已被基督徒群体接受,但对于想要了解基督教文化的非基督徒读者来说,其中的基督教言语会造成阅读障碍,不便其理解原文的意思。第二种译本虽然在语言上更能被非基督徒读者接受,却无法精确体现原文中的基督教教义与思想,造成核心信息缺失,最终给读者带来损失。因此,本文试图以基督教经典作品《四种爱》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研究此问题并回答:1)为什么会出现两种译本。2)是否需要消除这两种译本的差异以统一基督教作品的译文风格。3)如果两种译本可以并存,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两种译本中的缺陷。  20世纪70年代,伊万-佐哈尔提出多元系统论,“视翻译文学为目的语文化、文学、历史多元系统中的一部分”(芒迪著,李德凤等译,2007:108),从此翻译研究打开了新视角。与传统以语言学或篇章模型为主的翻译研究不同,图里提出描述性翻译研究,将翻译置于目的文化中,通过比较原文本的不同目的文本来研究翻译。图里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选择受到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的影响(这些规范从效能上来说涵盖特定规则与译者个人喜好之间的区域)。这些翻译规范是译者通过选择性的习得或跟所在的社会群体发生互动而获得的,不同的翻译规范导致不同的翻译结果。图里将这样的翻译规范分为三类:初始规范(Initial Norms)、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通过对译本篇章外信息(如出版商的规定、译者的序言等)以及篇章内信息(文字的编排、个别翻译用语的选择)进行整理分析,可以还原或重建翻译过程中产生作用的翻译规范,从而找出不同译本产生的真实原因。最后,从不同译本中重建的翻译规范可应用于以后的翻译当中,以达到特定的翻译效果。(参见图里:1995)  因此,借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本文将对《四种爱》两个中文译本篇章内信息与篇章外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重建不同译本翻译过程中的翻译规范,以研究上述基督教作品汉译中的问题。并试图从重建的翻译规范中寻找改进两种译本的方法。
其他文献
东汉学者许慎以小学家著称,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许慎的研究多集中在《说文解字》一书,而忽视了他的另外一部著作《五经异义》,这与《五经异义》过早亡佚不无关系。两汉经学今古文之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新世纪长篇乡村小说中的乡村形象,提出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乡村形象可分为三种类型:启蒙叙事中经历现代性变革的乡村形象;离奇叙事中民族传奇的乡村形象;
"乡土"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原型,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被文学家赋予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以"乡土"为原型的创作和有关"乡土文学"的理论探讨就像群星一样分布在中国文学
在中国,生活正以快于世界上任何角落的速度发生着改变。除了生活方式以外,中国的社会价值,文化以及日常习惯也都处于飞速变化之中。一个崭新的社会,文化与价值体系正在现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