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L.bulgaricus)广泛应用于世界食品发酵工业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菌株自身生长和应用过程中经常遇到酸性环境,低p H值对细胞生理产生不利影响,包括膜损伤、抑制酶表达和生存能力降低等。因此,明晰菌株内的耐酸调控机制,建立菌株的耐酸调控网络对于细菌的生存和菌株在工业应用都至关重要。本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L.bulgaricus)广泛应用于世界食品发酵工业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菌株自身生长和应用过程中经常遇到酸性环境,低p H值对细胞生理产生不利影响,包括膜损伤、抑制酶表达和生存能力降低等。因此,明晰菌株内的耐酸调控机制,建立菌株的耐酸调控网络对于细菌的生存和菌株在工业应用都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野生型CH3菌株、组氨酸蛋白激酶HPK1突变体CH3-H、应答调节蛋白RR1突变体CH3-R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向电泳和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了在自然发酵和酸诱导条件下,由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HPK1/RR1调控的与菌株耐酸能力相关的基因;以乳酸乳球菌NZ9000为宿主菌,对关键差异基因进行异源表达和功能鉴定;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初步研究了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TCS1中HPK1和RR1与关键差异蛋白之间的互作关系,并初步确定了蛋白间的互作部位。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酸胁迫处理可以有效模拟菌株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的酸刺激环境。本研究采用双向电泳方法和质谱技术,分离鉴定了正常发酵和酸胁迫条件下L.bulgaricus CH3中差异蛋白,并进行了转录水平分析。在自然发酵条件下,突变体CH3-H和CH3-R与野生型CH3相比,差异表达蛋白分别为22个和24个;在酸诱导条件下,突变体CH3-H和CH3-R相比于野生型CH3,差异表达的蛋白分别为6个和20个。进一步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了差异蛋白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量变化。研究确定了由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中HPK1或RR1调控的4个关键差异蛋白,即Aprt、Ddl、Opp DII和Tsf。综合以上结果表明,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HPK1/RR1通过调节多个代谢途径来实现对菌株耐酸能力的调控。本研究以乳酸乳球菌NZ9000为宿主,异源表达关键差异蛋白Aprt、Ddl、Opp DII和Tsf,旨在阐明上述关键差异蛋白在耐酸调控中的功能。四个关键差异蛋白在乳酸乳球菌NZ9000中成功表达。同时评价了异源表达菌株在酸胁迫和其他环境胁迫条件下的耐受性。研究发现,表达蛋白Aprt和Ddl显著提高了菌株的耐酸能力。异源表达蛋白Aprt和Ddl的菌株的耐酸能力,与对照菌株NZCK相比,分别提高了75倍和114倍。Opp DII和Tsf的表达对重组菌株的耐酸能力没有明显影响。此外,携带Aprt的重组菌株的胆盐耐受力增强了5倍,携带Ddl的重组菌株胆盐耐受力和对冷胁迫的耐受力分别增强了12倍和了8倍。由此可见,Aprt和Ddl是提高菌株在酸性环境中耐受性的原因之一。同时,研究表明,菌株中的耐酸调控涉及到多种代谢途径的协同作用。本研究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了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TCS1中HPK1和RR1与菌株耐酸能力调控的关键蛋白Aprt、Ddl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确定了互作蛋白之间的互作部位。本研究初步明晰了HPK1和Ddl之间的互作关系,并初步确定HPK1-C是与Ddl发生互作的关键部位,为深入解析L.bulgaricus CH3中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HPK1/RR1在菌株耐酸调控网络与调控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研究HPK1、Ddl蛋白的功能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其他文献
氯因其杀菌高效、稳定性好、成本低等特点,在饮用水处理中已有百余年的使用历史,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消毒剂,为供水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氯消毒能够有效灭活绝大多数病原菌,但部分细菌对氯具有较强的耐受性、甚至在余氯存在的条件下仍能生长,这部分细菌被称为耐氯菌。近年来,我国南方某市饮用水厂中多次发生季节性菌落总数超标风险,均由耐氯菌引起。部分耐氯菌具有致病性,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
空气质量恶化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国空气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呈现出加剧趋势。为此,我国相继推出各项政策举措,有序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工作的展开。1973年,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提出空气质量改善工作要以工业点源治理为主;进入80年代,空气质量改善工作从点源治理进入了综合防治阶段;90年代以来,我国空气质量治理工作开始从污染物浓度控制向污染物总量控制转变,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从单一城市
室内移动机器人具有广泛的运用,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人力成本。通过多种输入的传感器信息,机器人可以在具有先验信息或不具有先验信息的环境中实现自主导航。激光雷达与摄像头是自主导航两种常用的传感器。激光雷达能够进行准确的测量,而摄像头能感知环境中丰富的信息。机器人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实现实时的位姿估计与避障。位姿估计解决了机器人“在哪里”的问题,实时避障解决了机器人沿着无碰撞路径到达目标的问题。为了
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在医疗领域,患者通过付费获得高质量的线上医疗咨询服务,医生通过提供高质量线上服务获得收入和声誉,需求与供给的迅速增长促进了线上付费医疗咨询服务市场蓬勃发展。线上医疗咨询服务具有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优势,但存在交流信息传递效率低、难以实现医疗检查等劣势,患者面临线上、线下两渠道的医疗咨询服务选择。同时,由于其信任品属性,线上医疗咨询服务的医患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线上医疗咨
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带动我国家庭收入也持续增长,家庭生活质量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家庭资产规模屡创新高,金融资产的持有意愿和持有比例不断攀升,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家庭金融资产决策不仅使家庭可以通过参与金融市场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可以影响社会财富的动态积累和分配。但我国家庭财富总量贫富差距较大,家庭的资产结构不均衡,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以往的研究集中于从家庭的经济特征和人口统计特征等方面
隐性知识流动是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科研水平提升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给予了高校创新型人才以全新的发展平台,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异军突起,成为激发科技创新增长点的中坚力量。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而言,隐性知识流动有利于团队知识资源整合,提升科研效率,加快科研成果的产出速度;于团队成员而言,隐性知识流动有利于成员知识的增值和知识存量空间的
应变测量是结构健康监测、实验力学以及精密测量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结构本身力学特性的差异以及复杂的载荷分布使得结构的应变场存在应变变化范围大、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这些特征对应变测量方法的测量量程、空间分辨力以及测量精度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纤类应变传感器通过将光纤粘贴在被测结构表面可以实现对结构应变场的测量,其中,基于光频域反射原理的分布式光纤应变测量方法在空间分辨力上具有远高于其他光纤类
铟配合物具有结构丰富、框架稳定以及可调节性强的特点,是一类优异的多功能材料。为了拓展此种材料在荧光传感以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论文以芳香化合物为有机配体,采用水热/溶剂热的方法制备了九例铟配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SC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粉末X射线衍射(PXRD)等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光致发光(PL)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不仅能有助于知识创新,还能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尤其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和巨大的技术创新压力下,校企合作的意义突显重要。尽管我国在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中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然而实践中校企合作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不稳定,导致后续合作难以进行;高校与企业存在较大异质性,未能切实有效地融合,使得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形式,导致合作绩效不理想;高校与企业深
随着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化石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越来越显著,全球掀起了一场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能源革命。未来风能太阳能将在全球能源供给,尤其是电力供给中占据主导地位。风能、太阳能具有强烈的波动性及间歇性,需要电力系统提供足够的灵活性来确保其安全高效利用。深化对风能太阳能波动性及间歇性的认识,并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的互补性,可以从根源上削弱波动性及间歇性,显著降低对电力系统灵活性的需求,对于未来高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