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在我国,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领域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受到“以药养医”以及财政补偿机制不健全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越来越弱,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引发了“看病贵”问题的出现。我国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技术水平较差,患者涌向大医院,同时,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提高,引发了“看病难”问题的出现。“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政府启动了公立医院改革。随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推进,一些城市已进行了公立医院改革的相关探索。目前主要的改革模式有“管办分离不分家”的潍坊模式、组建医疗集团的镇江模式、“全民免费医疗”的神木模式、药品管理中心的芜湖模式、医院发展中心管理的申康模式、管办分离与托管并用的无锡模式等。公立医院改革的模式各具特色,有的侧重管理体制的改革,有的侧重医疗资源的重组,有的侧重医药分开,不管哪种改革模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公立医院改革还处于探索期,没有成熟的改革模式可供参考,需要相互学习与借鉴,吸取已有改革模式的优点,形成适合于本地区的公立医院改革模式。在相同改革模式下,不同医院所取得的成效有明显的差异,可见是否可以取得公立医院改革的预期效果,与医院落实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有必要调研医院采取的改革措施,评价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这将对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浙江省2012年基本实现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全覆盖,改革的核心是取消药品加成。在借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初步经验的基础上,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突破口,2012年9月12日,绍兴市率先开始了市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破冰之旅。绍兴市市级公立医院改革预期目标为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医保自付费用比例,次均处方费用、药品比例、平均住院日下降,门诊人次、出院人次,患者满意度上升。本研究对绍兴市列入公立医院改革的唯一一家市级综合性公立医院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改革前后评价指标的变化,研究公立医院改革的效果。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绍兴市某市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改革前后评价指标:医疗收费价格、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门诊次均处方费用、住院次均处方费用、门诊医保自付比例、住院医保自付比例、门诊医保次均自付额、住院医保次均自付额、平均住院日、门诊药品比例、住院药品比例、门诊基本药物比例、住院基本药物比例、门诊抗菌药物比例、住院抗菌药物比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人次、出院人次、患者满意度的变化,评价该院改革取得的效果,为完善公立医院改革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推进市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改革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政策调研、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评价该院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的效果。调研该院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并进行归纳总结。收集该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门诊、住院医疗收入数据,并通过软件程序计算出同时期按改革前收费价格计算的门诊、住院医疗收入,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评价改革前后医疗收费价格的变化。收集该院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计算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门诊次均处方费用、住院次均处方费用、门诊医保自付比例、住院医保自付比例、门诊医保次均自付额、住院医保次均自付额、平均住院日、门诊药品比例、住院药品比例、门诊抗菌药物比例、住院抗菌药物比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人次、出院人次等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数据按月收集整理。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计算门诊、住院基本药物比例的原始数据,数据按月收集整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该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住院患者满意度。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IBM 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公立医院改革后门诊医疗收入月均值(2927.51万元)略低于按改革前收费价格计算的门诊医疗收入月均值(2988.79万元),住院医疗收入月均值(5408.34万元)略低于按改革前收费价格计算的住院医疗收入月均值(5458.37万元),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的变化反映公立医院改革后医疗收费价格轻度下调。2、改革后门诊次均费用(259.66元)明显高于改革前三年(243.39元X P<0.05),高于改革前一年(254.12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革后住院次均费用(11032.04元)低于改革前三年(11038.48元),高于改革前一年(10936.93元),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改革后门诊次均处方费用(131.81元)低于改革前(136.00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革后住院次均处方费用(3436.56元)明显低于改革前(4152.32元)(P<0.05)。4、改革后门诊医保自付比例(23.16%)显著低于改革前(30.77%)(P<0.05);改革后住院医保自付比例(38.54%)低于改革前(39.5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改革后门诊医保次均自付额(75.05元)明显低于改革前(94.82元)(P<0.05);改革后住院医保次均自付额(5407.50元)明显低于改革前(8701.82元)(P<0.05)。6、改革后平均住院日(9.80天)明显低于改革前(10.53天)(P<0.05)。7、改革后门诊药品比例(50.78%)明显低于改革前(55.87%)(P<0.05);改革后住院药品比例(32.68%)明显低于改革前(39.66%)(P<0.05)。8、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门诊基本药物比例均值为18.43%,住院基本药物比例均值为8.77%,均低于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基本药物比例达20%的目标要求。9、改革后门诊抗菌药物比例(10.29%)明显低于改革前(16.60%)(P<0.05);改革后住院抗菌药物比例(17.80%)明显低于改革前(22.60%)(P<0.05);改革后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50.13%)明显低于改革前(61.55%)(P<0.05)。10、改革后患者实际满意度(97.13%)明显高于改革前(93.33%)(P<0.05);改革后患者综合满意度(99.63%)明显高于改革前(97.90%)(P<0.05)。11、改革后门诊人次月均值(116474人次)明显高于改革前(95923人次),(P<0.05);改革后住院人次月均值(4942人次)明显高于改革前(4146人次),(P<0.05)。结论:1、住院次均费用、门诊次均处方费用、住院次均处方费用、门诊医保自付比例、住院医保自付比例、门诊医保次均自付额、住院医保次均自付额、平均住院日、门诊药品比例、住院药品比例、门诊抗菌药物比例、住院抗菌药物比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门诊人次、出院人次、患者满意度上升,与公立医院改革的预期结果一致。2、门诊次均费用上升,与公立医院改革的预期结果相反。3、基本药物比例低于卫生行政部门的目标要求。